海口網11月12日消息 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當時在臺下聽報告的這段話,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摘下眼鏡,輕輕拂去眼角的淚花。對于別人來說,這幾句話只是近3萬字報告里的36個字而已。對于這位76歲老人,卻是致力一生的事業。
從青絲到華發,身為河南省鶴壁市農業科學院院長的他依然樸實如同田間農民。他說,“我這一輩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這一項“種子”事業,為國家增加經濟效益上百億元,造福了幾代中國農民。
從1963年放棄城市工作,來到地處黃河故道的鶴壁市浚縣負責種子試驗至今,程相文選育和推廣出39個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3.3億畝,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作出巨大貢獻。
“糧食安全”進入中共黨代會的報告已經不是第一次。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正是那一年,程相文承擔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再次刷新紀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平均畝產達到1733.66公斤,成為當時中國15畝連片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平均畝產的最高紀錄。
如今,中國糧食已連續6年總產穩定在10000億斤以上,并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
程相文深知,這是政策與投入、科技支撐、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行政推動等多種要素聚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持續的穩糧政策與不斷加大的投入力度”。
不過,中國的糧食安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中國農村的年輕人普遍不愿意種田,更愿意到城市的工廠打工;中國城市和工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應對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的能力沒有明顯提高。
8月份在京發布的《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在2011年已達到0.3949,逼近0.4的國際警戒線。樣本農戶最大收入差距達到10.19倍。農村內部貧富差距拉大引發人們對農村發展戰略及其潛藏問題的反思。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近日在北京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嚴肅發問:“能人到城里做工、開店、開作坊去了,弱者的土地又轉包、租賃或轉讓了,明天誰來種田?”
2010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進口美國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統計顯示,中國對外依存度高的農產品種類包括:大豆、棉花、植物油和食用糖等品種。以大豆為例,2010年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占中國大豆新增供應量的78%。
“長此以往,一旦有什么波動,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將面臨更大的威脅。”程相文對此也憂心忡忡。
同樣為中共十八大代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州國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他指出,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13億多人口,這是基本國情,“要在有限耕地上生產全國人民需要的糧食和農業主要產品,就必須發展科技,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厲以寧認為,今后中國種田的主要是三種人:種植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這三者都離不開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謝華安指出,只有農業機械化才能做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它比人工效率至少高10倍”。
程相文透露,國內的農業專家已經篩選出不同區域的、適應機械化生產、現代化操作的玉米新組合、新品種。它們具備耐密性、抗倒性、抗疫、脫水快等性能,完全可以適應未來機械化生產的要求。
“目前已經選育出的幾個新品種,正在參加國家或省級區域試驗。”程相文說,近期有望投入市場,此舉將解決國外種業占領中國市場的不平衡現狀。
“目前,根據我國農業現狀,僅機械化深耕這一項,就可以提高畝產,就可以提高畝產10%左右,增加玉米產值400億元。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可以解放勞動力,從根本上解決‘以后誰來種田’的問題。”程相文說。
在水稻育種方面,謝華安透露,目前研究的項目包括超級稻品種的選育,和耐儲存品種的選育,后者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從品種本身選育耐陳化品種,可以讓品種進倉儲兩三年能夠基本上不變質。
“目前還在探索過程,還要經過一段時間,8年、10年甚至20年都有可能。即使再難再久,我們也要去克難攻堅。”謝華安說,因為一旦成功,將對糧食儲存起到巨大作用。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程相文的筆記簿扉頁上寫著一句這樣的話以自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