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生活在中國,非常完美。我有自己的房,有四個女兒,有自己的公司,有很多特別好的北京哥們兒,很自由,我覺得這是北京給我帶來的生活,我很感謝北京。這聽起來像是宣傳,但真的不是。”英國人江森海認真地說。
1993年,英國青年江森海來到北京,登長城,游頤和園,錢花光了,就開始找工作。“沒想到會留在北京20年,我當時沒什么計劃,就想玩得好,自由點。”江森海說,當時的北京,幾乎沒什么“洋北漂”,外國人很吃香,機會很多,“好多人要我去教英語”。
后來,江森海學會了中文和一些北京話,認識了一些好朋友,開始了解身邊的歷史和文化,開始慢慢地喜歡上了北京。“以前,就知道鼓樓東大街有座很高的樓,有特別陡的樓梯,三樓有個臺球廳,一小時一塊五毛錢,一瓶啤酒八毛錢;后來才知道,這是鼓樓,在中國的歷史上很重要。那時候,歷史都在那里,也沒人管。”江森海說。
2003年,江森海認識了加拿大女孩、現在的妻子勞拉,搬進了南鑼鼓巷,并租了一個店面做生意。“當時北京的文化衫樣式很少,而且樣子比較呆板,沒有一個真正屬于北京的T恤品牌,而倫敦、紐約和巴黎等很多大城市,都有自己的T恤品牌。我就想利用自己在北京多年的生活經歷,用一個老外的眼光來看北京,看待北京的變化。”
“我不敢說我的T恤就能代表北京,但它代表了一個外國人看待中國的眼光,我相信它和中國人的觀點是不一樣的。”江森海說,很多東西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像樣板戲、年畫、痰盂、門牌號、地鐵票、辦證電話號碼等,但在老外眼中,這些都是有意思的,很復古、很新鮮。
“2006年,《THE BEIJINGER》雜志評選當年最酷的東西,其中有我的公司。之后沒多久,我的月營業額就達到了6萬多元。”在胡同里搞模特走秀,找居委會的阿姨在店鋪門口跳秧歌……江森海在南鑼鼓巷搞得風生水起。
慢慢地,這個在北京混得如魚得水的老外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興趣。接受媒體采訪、到高校作演講、上電視做節目嘉賓……江森海成了北京乃至中國一位知名老外。
“我在大雜院里住了8年,你想象不出我在北京的生活有多么完美,孩子吃百家飯,周圍有這么好的鄰居,有自己的小店,有胡同文化,我就喜歡這種人和人互相熟悉、關心,很親切的感覺。”江森海說。
現在的江森海最頭疼的是孩子的教育。“中國的教育是非常實用的教育。讓你非常努力地去記住每件事情,但是不會告訴你為什么,腦子不用去想。”江森海的大女兒上初中,功課都考90多分,相當于英國教育中的A,但周末一家人出去玩的時候,她老想著回家做作業。
這讓江森海很生氣。“我對女兒說,其實你功課得B就可以了,不用這么想著做作業,要放松、自由。我不要我的孩子有壓力,不要她們回家后有3個小時的作業,周末上各種班。我們希望她們都健康成長,做自己喜歡的事。”
問答“十八大”
問:你聽說過十八大嗎?
答:聽說過。
問:你從哪里聽說到的十八大?
答:通過老百姓,通過媒體,都聽說過。
問:你知道十八大是什么意思嗎?
答:不是完全懂,有一個新的五年規劃,有一個新的領導。
問:你覺得十八大對你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影響嗎?
答:說實話,NO。
問:過去10年,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認識妻子勞拉,搬到南鑼鼓巷,開了第一家店。10年前,我沒錢,是一個單親爸爸,在朋友家的地下室睡覺,身邊還有一個兩歲的閨女。10年后,我開了“創可貼8”,成了小名人,有4個閨女,還有一個特別漂亮的老婆。可以說,從胡主席開始,我的運氣就好了,希望新領導人就任后也能給我帶來好運氣。
問:在你看來,過去10年,中國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答:中國人更愛國了,中國更自信了,但是人情味變淡了。外在的變化是蓋了越來越多的新樓。
問:在你看來,過去10年,中國的市場環境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答:以前,中國人跟老外做生意,都想著老外有錢,怎樣掙老外的錢。現在,我英國的朋友經常說,中國人很有錢,即使弄到1%的市場,就可以掙到多少個億。
問:10年來,英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有什么樣的變化?
答:10年前,我說我生活在中國,他們的反應是:我靠!真的嗎?兩年前,我和太太回英國,有一次去租車,工作人員知道我在中國生活后,和我聊了十幾分鐘的中國。
問:你對未來有什么具體愿望?
答:我是做創意產業的,所以不能有太完整的規劃,這會讓你不自由。沒有規劃會讓我有很多的驚喜。我和太太都很喜歡驚喜,我們覺得這很浪漫。
江森海
Dominic Johnson-Hill
英國人,40歲,在北京居住了20年,“創可貼8”T恤設計者、老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