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中國共產黨去年首次在中央全會專門討論文化改革發展,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數天前,相關政策論述呈現在十八大政治報告這一重要的文獻中。
這項改革的背后,是中國文化現狀存在諸多窘境,文化產業集中度不高、文化體制改革尚需深化、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亟待加強等。《人民日報》曾發表署名任仲平的長篇文章《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提到令人尷尬的事實——“全國500多家出版社年收入總和,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家”。而中國文化部長蔡武也曾提到,中國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不到一億美元,還不及國外一個著名馬戲團的海外演出年收入。
任仲平文章還以“刺耳刺激卻發人深思”評點,援引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對中國所下斷言: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
在近年急劇融入全球化、與各國深刻接觸對話的過程中,中國的官產學界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巨大的文化交流“逆差”不只關系到市場份額、產業成敗,面對政治的、文化的單邊主義,甚至霸權主義,文化的力量強弱更關乎話語權得失、國家利益伸張。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提出,今天(中共)對文化的認識,已經從“宣傳文化”拓展到“文化軟實力”,又從“文化軟實力”提升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層面,“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文化立國的問題”。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更加明確提出建設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即必須持續改革那些窒息文化內在活力的陳舊體制機制,以引領未來5年乃至更長遠的文化走向。
回溯10年前,中共十六大初次作出文化體制改革的部署,逐步將文化建設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明確文化事業政府主導、文化產業市場主導。
10年來,吃慣“皇糧”(國家財政)、數以千計的中國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投入市場、搏擊風浪。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11日向中外媒體透露,10年中,中國已核銷6900多家事業單位,注銷近30萬人的事業身份。
以文化部力推的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為例,全國61%的國有文藝院團確定需要轉企改制(2103家),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2093家。其具體成效很大,全國表演藝術團體演出場次由2008年90.5萬場次增至2011年155萬場次;演出收入同期也增長157%,達到52.8億人民幣。
在公共文化事業部分,以中國政府在農村實施的五項文化工程為例,其中“農家書屋”一項,政府方面近年已投入180多億元人民幣建立60多萬個圖書室,數十億冊圖書、大批報刊音像產品進入中國鄉村的生活中。
步步深入的文化改革發展還將應對深層次的管理體制障礙。蔡武今年10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改革進展時表示“未來將按照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文化行政部門真正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
逐步破除體制障礙的中華文化,還在“走出去”的路上。不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已經讓外界對中國文化改革發展一舉一動越發關注。
熊澄宇教授曾應邀到倫敦參加文化創意論壇,《創意經濟》一書作者約翰?霍金斯特別表示對中國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很有興趣,“中國市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我們關心中國的領導人、中國的學者、中國的企業家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時代,其他文化也在關注中華文化如何參與構建一個多元共生的世界。中國執政黨如何“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呈現中華文化的新魅力,值得期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