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社會管理模式亟待創新
關鍵詞之十
加強社會建設
報告摘要:
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代表讀報告
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代表:
信訪工作須順應網絡時代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代表表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
徐建華認為,加強創新社會管理是黨委政府必須直面、責無旁貸的課題。而東莞作為制造業大市,與其他城市相比,更早也更多面對新的社會發展情況和問題,社會建設與管理的壓力更為繁重、任務更為艱巨。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過去幾年,東莞在加強社會建設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徐建華介紹,東莞每年都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作為十件民生實事之首,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在全國地級市率先成功“治摩”,實現了社會治安的明顯好轉。“由于我市治安工作成效明顯,2009年被授予廣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被中央綜治委評為‘2005-2008年度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
東莞外來人口眾多,為了消弭本地人和異地務工人員之間的隔閡,東莞首先從概念入手。2007年,正式將“新莞人”作為全市異地務工人員的正式稱謂,2008年又在全國率先成立正處級的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專職機構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同時,全市成立32個新莞人服務管理中心和621個服務站,建立起“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服務體制。推行積分制入戶、入學,推進新莞人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展優秀新莞人評選、“圓夢計劃”、參政議政等工作,促進新莞人全面融入東莞。
此外,東莞還在推進村級體制改革和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發展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
深化農村綜改夯實管理
徐建華說,下一步東莞將以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努力在社會建設方面走到全省前列。
首先是著力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放權力度,深化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和規范發展社會組織,不斷激發社會主體活力,提升社會自治功能。
其次是著力夯實基層管理基礎。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村級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農村(社區)社會管理體制轉變,不斷提升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
第三,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探索創新異地務工人員融入城市制度,加快發展就業、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逐步建立完善覆蓋城鄉、功能完善、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四,著力強化社會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東莞創建活動,加強公共安全管理,進一步健全公共安全監管體系,提高社會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
首開市委書記視頻接訪
關于報告中提出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的要求,徐建華還談到了信訪工作的話題。他說,東莞是廣東首個市委書記視頻接訪的城市,視頻信訪成本低、效率高,可以直接跨越地域的限制,有效降低群眾走訪的成本。另一方面,作為新時期領導干部密切聯系群眾方式的有效延伸,視頻信訪是領導干部察民情、解民意、接地氣的新渠道、新平臺。
徐建華說,在做好傳統的群眾來電、來信、來訪等工作的同時,東莞將特別順應網絡時代的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不斷創新和完善信訪工作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傾聽群眾呼聲。(特派記者盧軼)
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代表:
先行先試補上社會建設短板
“報告鮮明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結合中山實際,就是要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標,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補上社會建設這個短板中繼續先行先試。”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代表說。
薛曉峰認為,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經濟社會兩手抓、兩手硬,切實解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的當務之急。
城鄉收入差距全省最小
據介紹,近幾年來,中山市財政公共服務支出占比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市級新增財力60%以上用于公共產品。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1,差距全省最小。
薛曉峰告訴記者,中山率先建立的“2+8+N”社區建設模式,成為獲得“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稱號的唯一地級市,并獲評2011年中國十大社會管理創新城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山市社會環境和創新環境兩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但對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結合最近發生的一些問題來看仍然趕不上現實的要求。”
薛曉峰表示,接下來中山還將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繼續進行積極探索。
突破城鄉本外二元結構
薛曉峰提出,中山將按照一個理念——包容增長、共建共享,兩個突破——突破城市與農村、本地與外地兩個二元結構,實現三個共享——全面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社會公共服務和平等發展機遇的社會建設管理模式。
接下來,中山將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要求,不斷努力。11月初,中山已通過國內外專家論證、在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繼續先行先試制定《中山市社會建設規劃綱要(2012-2020年)》,實施民生改善、新老中山人融合、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平安中山和共建共享等六大工程,重點在異地務工人員的身份壁壘、參與渠道、文化認同等方面形成突破,促進社會和諧善治。
保障務工人員融入城鎮
薛曉峰介紹,中山未來將繼續加強異地務工人員融入城鎮的制度性安排,不斷拓展積分制管理的廣度和深度,穩步推進教育、社保、住房、就業等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務向異地務工人員覆蓋。
中山還將堅持把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創業富民工程、充分就業工程,全面推廣“小欖模式”,加快解決市內相對貧困問題,穩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按照全省專業鎮發展現場會議要求,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努力打造橄欖型社會結構。
“我們要按照報告提出的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倍增,力爭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5萬元和3萬元。”薛曉峰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