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傳統村落的功能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國家,我國廣袤的國土上遍布著眾多形態各異、風情各具、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游資源。傳統村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可以說,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環水抱、茂林修竹之中,與周邊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類理想的聚居地。這些村落在空間布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上往往構思巧妙,經歷很長時期的傳承,包含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縣的蒼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國文房四寶于一體,既有利于農業生產生活,又寄托著先人天人合一、耕讀傳家等美好愿望。這些傳統村落,無疑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游資源。
傳統村落是維持傳統農業循環經濟特征的關鍵。我國是世界上農耕文明傳承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傳統農業一切來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對大自然干擾是最小的。當前,我們提倡循環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要向傳統的農耕文明學習,從原始的生態文明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傳統村落使農民能夠就近就地進行耕作,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能夠把當地的土壤、地質和耕種技藝有機結合起來,培育出許多獨特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產品。比如,西湖龍井等成千上萬的地方名品,就是我國優質農副產品的代表,而這些優質農副產品都是以傳統村落為載體的。國際上通行的地域商標也證明了與傳統村落密切結合的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模式,是一種富有成效的農業發展模式。例如法國,其自然村落數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與這些自然村落密切結合的許多農副產品都成了走向世界的名牌。像法國著名的香檳酒,就是香檳的主產區家家戶戶生產的發泡果子酒。法國還有大量不同品牌的奶酪,也是與不同的村落緊密聯系在一起,甚至有些品牌奶酪直接用著當地村落的名字。由此可見,要發展我國傳統的優質農副產品,提高其附加值,必須重視保護和整治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發展鄉村旅游、創新農村農業發展道路的基礎。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中期必然伴隨著旅游潮的興起。從發達國家經驗看,鄉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內容,而發展鄉村旅游就要保護好傳統村落。韓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展了新農村建設運動,發放了大量水泥、鋼筋,持續10多年的大建設使不少傳統村落改變了面貌。到了上世紀90年代,韓國人認真反思過去對傳統村落的大拆大建,認為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旅游資源,所以重新開始興起農村美化運動,糾正過去大拆大建的錯誤,并及時恢復當地村落的格局、獨特的建筑風格、文化傳統、農副產品、地方民俗節慶活動等,把它們與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組合在一起,吸引大批游客到韓國農村旅游,使當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根據我國實踐,無論是四川還是浙江、福建,凡是堅持保護傳統村落、發展農家樂的農村,農民的收入增長都快于其他地區。這些地方已經可以超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化初級階段,直接以農家樂和鄉村旅游來引領綠色農副產品的栽培和生產,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隨相伴,走出一條綠色的、可持續的農村農業發展新道路。這些致富新道路的開辟都必須基于傳統村落,沒有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創新發展道路無從談起。
傳統村落是廣大農民社會資本的有效載體。所謂社會資本,是除經濟資本和自然資本以外,人們對周邊環境、自然和人際關系等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已經具有的傳統技巧和知識的總和。喪失了社會資本,在某種程度上比喪失經濟資本和自然資本的后果更加嚴重。比如,在我國農村,現在比較貧困的往往是一些水庫移民村的農民,是一些因建設重大工程被迫背井離鄉遷入他鄉的農民,盡管政府部門給予了大量經濟補償,但是生活依然比較貧困。因為他們幾乎喪失了全部社會資本,喪失了對自然環境和氣候的熟知和適應、對周邊山水的認知以及眾多親朋好友的人際關系,結果重新陷入貧困。所以,有許多補償足夠的移民現在又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重新融入擁有社會資本的地方去。農村傳統的農耕和日常生活,離不開互幫互助互學,傳統村落不僅是農民兄弟心理認同的地理環境,同時也是其社會資本的有效載體,更是眾多地方方言、風俗、手工藝品、傳統節慶等非物質文化的有效載體。這些都可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破壞了這些資源,就等于切斷了農民致富的一條門路。
傳統村落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和廣大港澳臺同胞的文化之根。中華民族是一個崇敬祖先的民族。我國傳統村落的核心是宗族祠堂,這與西方村落以教堂為核心截然不同。傳統村落往往成為連接家族血脈、傳承族群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廣大華僑、港澳臺同胞尋根問祖的歸屬地。盡管他們遠在千山萬水之外,但總要回來找尋自己的根。由此可見,如果喪失了這些傳統村落,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傳統村落是國土安全的重要屏障。一些國家和地區對邊境地區居民點的保護和發展極為重視,這是因為這些居民點在國土安全和領土爭端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國境線漫長,但一些邊界與周邊一些國家存在一些爭議,國土安全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威脅。國際上在領土爭端的解決實踐中有一條重要原則,即爭議領土范圍內如果有某國的國民長期居住生活,則可以作為領土歸屬的重要判別依據。近年來,我國一些邊境省份在城鎮化進程中忽視了傳統村落在國土安全中的特殊作用,片面追求城鎮化水平,對散落在邊境線上的村落不愿投入,不切實際地寄希望于通過整體搬遷的方式使這些村落的居民快速脫貧。例如,有的沿海省份早期提出“小島遷大島建”的主張,將小島上的居民搬遷到大島甚至是陸地上,使得一些原來長期有人居住的島嶼變成了無人島。這種做法在領土和領海爭端中無異于“自廢武功”。因此,從歷史的教訓和國際經驗看,傳統村落特別是邊境地區的傳統村落對于國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從對傳統村落的六項功能分析看,傳統村落保護極其重要。但是,我國對傳統村落尚未做過全面調查,對這份祖傳的家底心中無數。近年來,傳統村落快速消亡。一些傳統村落由于歷史性老化導致建筑破敗不堪無法修復,加上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的空心村現象加速了傳統村落的凋敝和損毀;一些傳統村落由于外出打工的村民見識了城市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和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于是想急切改變居住條件,無序地新建與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與歷史建筑、鄉土風貌極不協調,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古風古貌。此外,過度旅游開發導致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一些公路鐵路項目對村落“開膛破肚”等,也破壞了傳統村落。未來20年,我國城鎮化仍然會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時期,抓緊摸清傳統村落的基本情況,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避免因錯誤的觀念、短期的開發利益等各種原因破壞傳統村落,使傳統村落在傳承歷史文化、保障國土安全、振興旅游業、促進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無疑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仇保興作者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