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2月10日消息? 每年“十一”過后,大批哈爾濱老人飛往海南過冬。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宇等專家通過對百余位哈爾濱“候鳥老人”跟蹤調查和相關研究,從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論證“候鳥式養老”的利弊,認為這種時尚養老方式,并不適合哈爾濱的老人,尤其是年過70歲的體弱老人,建議老人做出南下決定前三思。
?
海南氣候確實緩解三種病的病理狀態
王宇等專家調查的“候鳥老人”,是指70歲以上、連續3年冬季去海南、停留時間超過3個月、夏季返回北方的老年人。
調查發現,患有高血壓的冰城老人,冬天到海南后,高壓一般會降20mmHg,低壓可能會降低10mmHg。不少輕度高血壓病人到了海南,血壓恢復正常,這是因為當地氣溫高、出汗多、血管舒張、血液壓力減少,并非真的治病去根兒了。
海南飲食低鹽、清淡為主,且蔬菜水果豐富、質優價廉,再加上海產品豐富,這些都易于軟化血管、增強血管彈性,血脂隨之下降,有利于輕度心腦血管疾病的恢復。
另外,北方冬季氣管炎、肺氣腫之類的呼吸系統疾病高發,與寒冷干燥有直接關系,而海南地區溫暖潮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起到預防和減緩作用。
?
高溫加速老年人衰老速度
王教授認為,“候鳥式”養老的熱衷者認為,躲避寒冷、追求溫暖為最佳生活方式,不少年輕人把送老人去海南過冬當成孝順的表現,其實是陷入了誤區。國際相關研究證實,生活在寒帶的人比生活在熱帶的人平均壽命長10歲以上。當人的體溫降低3℃時,代謝率可降低一半。海南地處熱帶,高溫使得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會加速老年人的衰老速度。
哈爾濱的老年人數十年生活在北方,造就了耐寒不耐熱、喜干惡濕的體質。海南冬季持續高溫炎熱,長時間處于這樣的環境下,對于皮下脂肪相對較厚、散熱功能較差的北方老人來說,日子并不好過。
王教授特別提醒,海南氣候尤其不適合風濕、痛風等病癥患者。海南空氣濕度達89%、降水多,風濕病老年人不適宜長時間在海邊居住。另外,當地雖然盛產海鮮,但是患痛風的人不能食用,其他補充蛋白的食品如肉、蛋等,價格較貴,因此痛風患者不適宜到海南越冬。
?
近5000公里的飛行,50度的溫差,對老人是“一道坎兒”
上飛機時零下20℃、穿棉衣,下飛機時零上30℃、穿襯衫,急劇的溫度變化,迫使體溫調節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不得不調動全身細胞去應對。
王宇教授說,被調查的老人們普遍反映,每年到海南初期,都會因炎熱而不斷出汗,還有心跳氣短、乏力等嚴重不適,出現“中暑”。再加上旅途勞頓、飲食差異大、潮濕,使老人脾胃功能下降,食欲不振,“水土不服”特別常見。經過兩三個月的過渡,老人們身體剛剛適應,又該“北返”了。
王宇說,一去一回,每年兩次長途飛行,對于年老體弱的人來說更是躲不開的“坎兒”,去年春天,王教授同事一位80多歲的親戚,就在海南回哈的旅途勞頓中去世了。11月14日,一位72歲的老人在去海南的途中,因長時間飛行,突然患了深靜脈血栓,危及生命。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寒地養生”有依據
王教授研究“候鳥式養老”的同時,進行了有關“寒地養生”的研究,認為黑龍江具有低溫養生的獨特性,清新空氣、水質優良、綠色食品豐富,還有天然的冰雪運動、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等特點,雖然冬季寒冷,但是優勢資源相對集中,具備寒地養生、養老的各類優質條件,北方人更適合寒地養生,不必非去南方。
對于“候鳥式養老”,王教授態度堅決:“我不贊成,特別是年過七旬、體弱的老人,更不適宜。我的父母要去海南過冬,都被我攔下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