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三季度GDP出現0.1%的環比下跌標志著歐元區經濟出現衰退,預計四季度GDP還將出現輕微下跌。這意味著歐元區經濟真的出現“二次探底”,而展望未來,本輪衰退很可能是一次L型衰退,近期復蘇的希望不大。
此次衰退其實是歐元區深陷債務危機、財政緊縮措施,銀行業去杠桿化導致借貸下降,以及對歐元區前景不確定性導致的全區范圍內投資活動減少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很明顯,這些因素在短期內不會消失。本輪歐債危機實際上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延續,在金融危機期間,各國政府均花費巨資救市,并使得公共債務在一、二年內迅速增長。這已經到了經濟刺激政策的極限,而要想削除政府的債務,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不難發現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間,世界經濟正處于一輪擴張周期,其主要推動力來自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通過“債務型增長”模式帶來的經濟繁榮,并間接拉動以“金磚四國”與“靈貓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逐漸進入工業化與城鎮化階段。
然而自金融危機以來,發達經濟體的債務過度膨脹的惡果逐漸顯現,未來數年這些國家將面臨艱巨的去杠桿化過程,并帶來必然的財政緊縮與經濟放緩。另外,一些新興經濟體過去幾年積累的泡沫也會破裂,并加重經濟下滑的程度。加之2013年美國的“財政懸崖”即將到來,屆時其影響力與破壞力尚難以預料。此外,由于中東局勢,特別是敘利亞、伊朗局勢的動蕩,國際油價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維持高位,這一方面會導致全社會綜合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會迫使歐洲央行維持較高的歐元匯率,從而影響到歐元區的經濟復蘇。
根據Markit公司22日公布的數據,歐元區11月的綜合PMI為45.8,與前一月基本持平。從11月歐元區PMI可以看出,未來6個月歐元區經濟活動仍呈現萎縮趨勢。
當然,從2012年起,歐元區也出臺了一些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如推出12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與年輕人就業,以及加強能源、交通、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但這些措施從短期來看,還不會有太明顯的效果。
至于如何盡快走出“二次探底”,專家也給出了一些建議。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顧問團成員、魯汶大學與倫敦經濟學院教授保羅·格羅韋(Paul De Grauwe)提出讓歐元區“核心”國家增加投資的辦法。他指出:相比“邊緣”國家,一些核心國家,如德國、荷蘭運用財政政策的空間還相對較大,這些國家應該加大財政政策的使用,如提高赤字比例與債務比例,并將資金用于一些基礎設施。由于這些國家的失業率已經很低了,他們的財政政策會帶動“邊緣”國家的就業與經濟增長。
布魯塞爾歐洲與全球經濟研究所(BRUEGEL)學者紹爾特·達爾沃什(Zsolt Darvas)提出,隨著緊縮措施與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歐元區內部匯率不平衡(即勞動力成本差距)的現象已經得到有效的改善,下一步歐元區應該尋求歐元的貶值,以盡快走出衰退。因為從1929年大蕭條的經驗來看,越早貶值貨幣的國家,也是越早走出衰退的國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