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學校老師指導學生吹號。(作者:杜穎 翻拍)
?
海口網12月10日消息? 近日,海南省??谑协偵饺〉膸熒鷤冊诰o張地籌辦著百年校慶活動,三小成為海南自民國以來延續至今為數不多的跨入百年門檻的小學之一。她的獨特還在于,見證歷史的風云,在70多年時光里,她始終與“公廟”聯系在一起——溫暖的季風擁著海島不肯離去,壬辰年的冬天來得好晚。
被古榕翠竹掩映的校園,散發出歲月的沉香。海口市瓊山三小的師生們在這個冬日里,熱烈地籌辦著百年校慶活動,三小成為海南自民國以來延續至今為數不多的跨入百年門檻的小學之一。她的獨特還在于,見證歷史的風云,在70多年時光里,她始終與“公廟”聯系在一起。
晏公廟:百年小學的“出生地”
瓊山三小,要從一間祠廟講起。這座叫“晏公廟”的祠廟里,滿載了三小成長的歲月。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晏公廟是為了紀念元代一個叫晏成儒的人,晏成儒是江西清江鎮人,元初曾為官,后“謝病歸,登舟即逝,時靈顯于江河湖海,舟行順風,叩之即浪平風息?!焙髞碇撩鞒槲淠觊g,晏成儒被詔封為顯應平浪侯。府城晏公廟最早建于下田村,民國初年移建于子城小北門(今繡衣坊)內。
如今,晏公廟和府城街巷里的其他祠廟一樣,成為晾在現代街區里的一幅古畫,泛著歷史的醇香?,F在的晏公廟已經由繡衣坊的住戶捐資修葺多次,廟墻一側刻著大篇幅的捐資名錄,廟后緊挨著的就是瓊山三小的新校園。修繕精美的晏公廟現在是老人之家,成為忠介社區給退休老人休閑娛樂的地方。
晏公廟里當年的小私塾,也被這里休閑娛樂的老人們津津樂道,它正是瓊山三小的前身。
胡昌史:當了26年“校長”的私塾先生
晚清風云變幻,歷史的波濤卷動南海,也滌蕩著中國的舊式教育。
瓊島北岸,瓊山府城,小北門內的村民尚未望到戰爭的陰云,靠織衣刺繡謀生的人家,有了到學齡的孩子,都去拜胡昌史為師。
對瓊山教育頗有研究的海南省文史專家王俞春回顧了當時的一些辦學歷史:光緒三十一年(1905)后,瓊山縣少部分的社學、義學、書院開始引進西式教育改辦小學堂。191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海南各縣對教育進行了大幅改革,相繼開辦了一批高等小學和初等小學。
這些改革也影響到了繡衣坊的人們。
適齡的孩子上學的越來越多,胡先生原來上課的地方捉襟見肘,村民們自發商議,便想到了晏公廟。晏公廟當時前后四間,一線排開,每兩間中間都隔有庭院,地方寬敞,村民們決定,前兩間供大家祭拜求福,把后兩間讓出,幫先生把私塾開辦起來。1912年元月,私塾掌教人胡昌史在公廟里“開課”了。
晏公廟雖檐雕壁繪,但教學設施簡陋,據在晏公廟讀過書的80多歲的阿公孫邦浩說,私塾里的小學童每天都要自帶小板凳,用棉布包著書去聽先生講學。
晏公廟里講的是國學。修身、讀經、作文、習字,千年的古訓在公廟里傳承,一個老先生,幾十個小學童,厚重的木門內,老先生搖頭讀經,小學童捧書念經,眼睛卻被廟里墻、梁淺繪的花鳥蟲魚吸引,驚奇著小小的廟堂竟能容納乾坤萬象。
“村民把祠廟讓出給了孩子讀書,可見瓊山人對教育的尊崇。”王俞春說。
一“出生”就與廟有著淵源的讀書之地,不免讓人浮想聯翩,而從1912年至1938年一直擔任掌教和校長的胡昌史有著怎樣的際遇,也是三小師生們一直想追尋的故事??上У氖牵涍^多方查詢,胡昌史其人史料不詳,“經過多年尋訪,創始人胡昌史的后人,也始終沒有找到,這是令學校倍感遺憾的事?!杯偵饺‖F任校長吳成說。
民國時期變身公立小學
民國15年(1926)前后,晏公廟里的小私塾被縣政府“改組”,私塾變身第十五民國小學,公廟后面的幾座茅草房也被納入學校范圍,規模得以擴大。
民國小學上什么樣的課?據《瓊山縣志》記載,小學在學科上已普遍增設了三民主義及黨義、童子軍操等,在思想方面主要向學生灌輸“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
及“自由、平等、博愛”等道德觀念,但在教法上仍是傳統的照本宣科。
王俞春先生說,民國28年(1939),日軍鐵蹄踏進海島,戰爭陰云密布,日軍所到之處,摧殘掠奪,燒毀的學校不計其數,瓊山教育也遭受重創,國民小學因戰爭而停辦。
烽煙平落,桃李芳香四溢街區
十年烽火,瓊島大地蒼涼蕭索。
人們內心累累的傷痕需要時間慢慢平撫,但教育不能有片刻的等待。
1950年海南島解放,廣東省文教廳將瓊山縣教育的恢復工作擺上了重要日程。第十五民國小學正式恢復辦學,同年更名為樹人小學,給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帶來了新希望。
副校長陳恒燦從檔案夾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張泛黃破損的地契,這是一張廣東省政府地政局于1950年撥地給學校的《土地所有權狀》。陳恒燦說,到1960年,因教學發展需要,廣東省又將學校的面積進一步擴大。
85歲的翁忠恒老人回憶,解放后新小學多了起來,學生也多,因為沒有足夠的教室,還在三圣廟、三城會館等處分設了不少教學點。三圣廟位于馬鞍街達士巷2號,與晏公廟僅一街之隔,三城會館在離晏公廟很近的忠介路。于是,一所小學,便桃李芳香滿街區。
然而,芳香的夏日忽然辭別,僅留滿目黃葉飄離。
“文革”襲來。
“三小在沒有師資的情況下竟辦過中學,不可思議。”打開記憶的閘門,陳恒燦講到一些“奇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三小在停課一年“鬧革命”后,為了做好“讀小學不出村,讀初中不出大隊”的上級指示,改名為“紅城小學”,并由六年制小學改為五年制,附設初中班,被稱為“戴帽中學”,由于師資嚴重不足,教學質量很低。
本身就處于半癱瘓狀態的學校,在文革十年的風雨飄搖中動蕩不已,文化課教學被極度削弱。“沒有統一課本,教材是毛主席語錄,學生實際上并沒有學到文化基礎知識?!币淹诵莸睦闲iL林明曄說。
輝煌記憶,連續八年全島第一
肅清文革“舊賬”后,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降臨在三小的頭上。1978年,瓊山縣將瓊山縣小學(即現瓊山三?。?,和靈山“五七”小學、紅旗中心小學,一并定為縣級重點小學,加強了人員配備,抽調有經驗的教師前往任教。
與另兩所小學相比,三小的優勢在于,其位處瓊山縣府城鎮中心,校址就在瓊山縣委縣政府百米開外,有優越的師資力量和優質生源。1982-1990年8年時間,瓊山縣小學考入海中的升學人數連年居全島第一,一時間無人能及,這期間還發生了頗有意思的“搶印現象”。
三小教務主任薛才統說,“因為教學質量突出,本校很多教師都被調去參與教育大綱的編寫和考卷的編題工作,瓊山縣小學日常普通的習題都炙手可熱,每逢期中期末考更是不得了,全島各地的小學前來爭搶印刷三小的習題卷子,門庭若市,瓊山三小也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走上了高峰。
晏公廟一直靜守著瓊山三小的歲月流年。到1980年代后期,小學生們全部已在新建的樓房里上課,三小教師的辦公地和宿舍區仍舊設在晏公廟。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