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日自今日起,伴隨中國公民走過28年歲月的一代身份證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截止目前,身份證換代工作仍在進行中,而從今日起,部分大中城市戶籍派出所將試行為首次申領和換領、補領身份證的公民增加登記指紋信息。中國身份證換代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而這項工程也折射出社會管理的創新。
身份證換代仍未結束 多地出臺便民措施
根據最新修訂的《居民身份證法》,2013年1月1日起,一代居民身份證將停止使用,這就意味著在各個場合都將無法使用一代身份證,需要出示身份證才能辦理的業務,都將只認二代身份證。無論一代居民身份證是否還在有效期內,都將被視為無效。
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的決定》,明確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一代證。
從2004年正式開啟身份證“換代工程”以來,由于人口數量大、人口流動等多層原因,二代身份證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鋪開經歷了較長的過渡時間。目前,全國已完成了集中換發二代證任務,有超過11億人領取了二代證(16周歲以下公民自愿申領居民身份證),為全面停止使用一代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截止目前,雖全國基本完成“換代”工作,但仍有少數人沒有辦理二代身份證,此群體主要是老人、外出務工者和偏遠地區群眾。各地公安部門提醒身份證換代尚未完成的居民,加緊辦理二代身份證,并且為了方便群眾申、換領居民身份證也出臺了便民措施。
據悉,多地將法定60天的制證周期縮短至30天以內,針對考試、社保、出國等急用的人開啟“綠色通道”,進一步壓縮制證時間。另外,相關部門還為福利院智障人員、孤老上門辦理拍攝居民身份證照片和辦理換證手續。
如若遇到緊急情況,沒有二代身份證的居民還可到戶籍派出所辦理臨時身份證。據了解,臨時身份證在3天內便可辦好,有效期為3個月。
部分大中城市試行登記指紋信息 將逐步有序推進
在2011年10月通過的新規中,要求公民申請領取、換領、補領二代居民身份證,應當登記指紋信息。這一規定自出臺以來便備受關注。從今天起,在全國部分大中城市戶籍派出所先期試行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工作。
2012年以來,公安部門已對信息系統升級改造,并完成了采集設備研發選型和系統設備安裝調試、人員培訓等前期準備工作。對尚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公安部門將繼續制發不含指紋信息的居民身份證以及臨時居民身份證。到2013年12月底前,爭取全國城鄉戶籍派出所都能達到受理登記指紋信息居民身份證的標準。
公安部表示,此次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只針對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或者換領、補領身份證的公民,已經領取的尚在有效期內的二代證,可以正常使用。登記指紋信息增加的成本將納入各地財政預算,不另外收費。
據悉,指紋信息的添加極大地提高了人證同一性認定,也便于相關機構通過機讀進行認定工作,并在金融機構清理問題賬戶、落實存款實名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指紋信息與身份證的配套,能有效防范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以及偽造、變更居民身份證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有利于更加快速、準確地甄別持證人身份。
警方介紹,公安機關采集、傳輸、存儲包括指紋信息在內的公民個人信息的信息系統,僅限于在公安機關內部運行,而且采取了嚴密的安全保護措施。身份證中登記的指紋信息為數字化的指紋特征點,無法還原成指紋圖像,能夠有效保護公民的指紋信息安全。
另外,新修訂的《居民身份證法》第19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泄露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居民身份證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個人信息的安全系數。
“換代”折射社會管理方式創新
媒體報道稱,身份證從無到有,從第一代到第二代,方寸之間濃縮的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認為,從“一代證”到“二代證”的轉變,標志著中國人口管理工作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對于方便群眾生活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都有重要意義。
二代身份證新增的芯片技術的應用,承載個人信息的完善,則使社會管理的精細化成為現實。二代身份證的出現意味著社會信息系統的完善,政府將整個社會納入規范的科學管理之中。
天津市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張寶則義認為,身份證從“第一代”過渡到“第二代”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管理方式的一種創新。第一代身份證的出現帶有更多的試探性和過渡性,第二代身份證的出現意味著中國社會信息系統的完善,政府將整個社會納入科學管理中,人口管理通過網絡化、數字化的處理,在信息采集、數字整理的基礎上進行。
此外,專家表示,未來的身份證在發揮身份證明這項基礎作用外,將要與個人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掛鉤。信息全面化、卡證合一等將是身份證未來的發展趨勢。
?
相關鏈接
元旦起第一代身份證將停用 您辦二代證了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