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生正在上課。(資料圖片)
??? 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提高全球競爭力而延長學習時間,這聽起來像是一直因應試教育體制弊端而頗受輿論指責的做法,如今正開始在日本和美國流行。日本文部科學省15日宣布,計劃實施一周上課6天的制度。而美國的五個州也宣布在2013年給在校生增加300小時的上課時間。
日本:
每周上學6天
據日本媒體15日報道,為了提高中小學生的學習競爭力,日本計劃在公立學校中實施一周上課6天的制度。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在15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考慮到目前出勤制度不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學習競爭力,有必要在公立學校實施一周上課6天的制度。他說,雖然還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文部科學省會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進行研究和推進。日本《每日新聞》稱,許多私立學校已實行周六上課制度,因此與之相比,公立學校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有明顯差距。這也是政府的考量之一。
據悉,文科省自2002年4月起落實了一周五天上課的“寬松教育制度”,以便讓學生有更多富裕的時間去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小學學生每天在下午3時就完成了一天的學習,但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留在學校參加課外興趣小組,學習音樂、美術、劍道、籃球等自己感興趣的項目。
但是“寬松教育制度”也規定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額外上課,因此部分地區的部分學校在周六也偶有補課。據調查,2012年,東京都有43%的小學和47%的初中每月有一次周六額外補課。其他地區的學校中,有5.7%的小學和6.4%的初中有此情況。這些學校一年共有10次左右的補課現象。
“加壓”:延長學時
美國五州:
一年增300學時
美國五個州1月3日宣布,一些學校從2013學年開始增加至少300學時的學生在校時間。
這一增加學時的試點項目旨在提升學生成績,使美國學校在全球更具競爭力。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紐約州和田納西州宣布參加。
這項計劃將包括40所學校大約2萬名學生,今后有望包括其他學校,特別是低收入社區的學校。校方將與地區、家長和老師合作,決定是否延長教學日或者增加教學日。
美國全國學習時間中心3日的報告顯示,1000多所學校已經延長學生在校時間,比2009年增加53%。這一非盈利組織說,更多學校應該增加學生在校時間,不過,這不是所有學校的必要策略。
其實早在2004年,全美國大約有40%的中小學校就開始逐步削減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來確保基礎課程的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自2010年起,華盛頓地區部分綜合水準較低的小學就進行了延長學時的試點。結果,絕大部分試點學校學生的成績與能力都有明顯提高。
“減壓”:重視素質
芬蘭:
中學只考一次試
最近,一項由英國“經濟學生智庫”發布的調查顯示,芬蘭擁有全世界最出色的公共教育系統。早在2002年,芬蘭15歲左右的學生們就因在“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的比賽中名列第一而震驚世界。
而在201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009年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中學生知識與能力測試中,芬蘭中學生的總成績排名第二。
芬蘭教育部官員薩爾貝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芬蘭的教育成功可以歸結為四句話:不要設置太多的測驗;給予教師更多的自由權;家庭作業不能太多;學生的上課時間適當縮短。芬蘭沒有強制的標準化測試,學生通常只在高中最后一年參加一次考試。學生、學校或地區之間沒有排名,沒有比較、競爭。
德國:
每天只上半天課
雖然德國的各個邦、州在教育上都有各自的制度,但是德國中小學進行全日制授課的學校很少,大多數學校是半日制授課。學科多而學時少,加上學校實行快樂教育,課后不留什么作業,中小學生沒有任何壓力。學生上午8時進校,在校上6節課,到中午13時30分放學回家。小學生則上午11時45分就結束一天的學習。
下午的時間空閑出來,學生在家完成一定作業后,還會參加社區教育協會的各種活動,其中包括體育類——參加體育鍛煉;藝術類——參加美術、音樂、戲曲等培訓班。這種協會是社會性的,學生參加需交一定的費用。
討論:減壓or加壓
書包日益沉重、眼鏡度數不斷加深、上學路上打著哈欠——孩子們的疲憊讓大人們“心有不忍”,“素質教育”與“減負”的呼聲與爭論十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然而,正當我們要求給中小學減負的同時,日美卻在延長上課時間,以期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自日本的一周上五天課的“寬松教育制度”實施以來,輿論批評這一制度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落后于中韓學生。而美國教育部長鄧肯早在2009年提醒道,美國學生與中印同齡人相比處于劣勢。
然而,延長課時是否就能提升競爭力,該問題依舊引發爭論。美國學校理事會協會2012年發布一項報告,反駁美國學生在校時間落后其他國家,稱在韓國、芬蘭和日本這些教育質量高的國家,學生在校時間低于大多數美國學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