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韻”。
“下南洋”。
“商道“。 “送別”。
“老爸茶”。
海口網1月29日消息 騎樓老街又添新景致!5座展示百年老街歷史人文故事和民風民俗,體現(xiàn)南洋華僑開放與包容的文化的銅像雕塑,26日被安置在了中山路幾處角落。栩栩如生的雕塑,不斷引來市民和游客駐足觀賞。
下南洋謀生史的
生動畫卷
中山路的騎樓老街,和往常一樣熱鬧,但5個銅像的加入又給老街增添了不少活力。在中山路和中山橫路的交叉口處,記者注意到分布在兩端的兩組銅像展示了家中的男人們下南洋干工謀生,女人帶著孩子在岸邊揮手送別的情景,依依惜別的神情雕刻得十分生動。
“這組雕像的主題為‘送別’和‘下南洋’。”據(jù)騎樓老街工程建設負責人介紹,海口南洋騎樓老街的形成與早期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晚清時期海口是當時全國十大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在海口有許多?“招工館”,公開招募契約華工,運往東南亞,為他們開荒拓疆。?“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都是中國歷史上人口遷徙的重大歷史事件。?
“許多海南人為求一份生計、一番事業(yè)遠渡南洋,‘下南洋’的中國人,逐漸成為當?shù)亟洕_發(fā)的主力軍。他們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后的狀況。”該負責人介紹說,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東南亞先后出現(xiàn)了數(shù)以百計的華人富豪。他們功成不忘鄉(xiāng)梓,報效家鄉(xiāng),興辦公益事業(yè),老街上的多數(shù)騎樓是由華僑修建,同時將各地的建筑風格帶回海口,才形成了南洋騎樓老街歐亞混合充滿南洋風情的城市風貌。
據(jù)了解,雕塑“送別”和“下南洋”是鐘文豐的作品,他曾為廣州上下九步行街創(chuàng)作作品“第一桶”。
民風民俗市井百態(tài)的生動塑造
“‘老爸茶’、‘椰韻’和‘商道’這幾組銅雕,主要展示了百年老街歷史與人文故事,民風民俗和市井百態(tài)。”記者看見,中山路另一角的銅雕,桌上擺放著一壺茶和兩盤點心,兩個男人邊飲茶邊聊天,愜意悠閑,展現(xiàn)了海南本土的老爸茶文化。
該負責人說,“老爸茶”是大眾茶的別稱,通常指街頭的茶店。南方人喜歡去茶店,但地道的海口人喝茶很少會去裝修考究、環(huán)境幽雅的茶藝館。臨街一間鋪面,沒有什么裝修,但茶店坐無虛席,生意紅火,這是海口最常見的市井圖畫。
“海口老爸茶店的興起,和歸僑有著密切的關系。”該負責人稱,19世紀末期,一些瓊籍華僑在幾條騎樓老街上開起新式茶店,供出海歸來的漁民和客商駐足休息,聯(lián)絡感情。?據(jù)了解,雕塑“老爸茶”的作者是程連仲,創(chuàng)作過“騰飛”、“童年”等作品。
此外,還有兩處主題為“椰韻”和“商道”的雕像。椰樹是海口的象征,椰樹的品格是海口人民的象征,椰子裝扮了海口,也塑造了海口人,形成了最具海口特色的“椰文化”。在海口各地的小吃中,以椰果肉作為餡料是最普遍的。此外,還有椰葉飯、椰汁雞等一系列以椰子為原料的飲食,清香芬芳,流傳在民間生活之中。?
據(jù)介紹,海口對外交往源遠流長,宋代就已與國外有經貿往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后,海口成為本島的交通樞紐和對外貿易中心。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侵略者簽訂了《天津條約》,把海口(當時稱為瓊州)列為通商口岸,并設立領事館。至光緒年間,先后有美、日、英、德、法等10個國家在海口設領事館。同時各大國商業(yè)公司在海口設立辦事機構,興建洋行,開辦公司,不斷有外國人來海口居住,對外貿易開始活躍,那時海口就是國際化的商業(yè)城市。
記者還了解到,中山路騎樓實際計劃設置6個銅雕,現(xiàn)在5個都已經擺設好了,還有個以“歸僑”為主題的雕像這幾天也準備在老街“安家”。?
?
?
?
?
相關鏈接:
海口:5座銅像雕塑騎樓老街“安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