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1952年“倫敦大煙霧”期間的泰晤士河。如今的倫敦空氣清新,泰晤士河也早已是公認的世界上最潔凈的都市河流之一。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倫敦“殺人霧事件”回顧 正常人要靠盲人帶路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3-01-30 15:09

      1952年“倫敦大煙霧”期間的泰晤士河。如今的倫敦空氣清新,泰晤士河也早已是公認的世界上最潔凈的都市河流之一。

      1952年5天大霧導致1.2萬人死亡此后出臺多部法案嚴厲治污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透過連日“霾伏”,60年前倫敦那場災難性的大煙霧隱隱浮現。同樣是晝夜難辨,同樣是持續數日,同樣是處在城市高速發展階段。不過,1952年的倫敦大煙霧既是一場災難,也是英國立法保護環境的歷史轉折點。如今,倫敦早已擺脫了霧都的帽子。希望倫敦的今天,也可以成為北京的明天。

      正常人要靠盲人帶路

      說起1952年那持續5天、導致1.2萬人喪生的污染事件,英國媒體更習慣稱它為“殺人霧事件”。

      1952年12月3日,災難發生的前兩天,習慣了陰冷冬天的倫敦人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暖冬天兒。最高氣溫甚至達到了6℃,從北海吹來的風將倫敦的空氣吹得清新、潔凈。不少倫敦人走出家門享受難得的好天氣。

      12月4日,災難來臨的前一天,風,漸漸變小了。午后,云層開始遮蔽天空,陰霾開始彌漫。不過,對當時倫敦800多萬市民來說,大霧早已習以為常。誰也不會想到,一場悄無聲息的殺戮,由此拉開序幕。

      12月5日,詭異的天氣出現了。逆溫層籠罩倫敦,城市處于高氣壓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氣流動均停止,此后連續數日空氣寂靜無風,相對濕度接近100%。當時倫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區內還分布有許多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火力發電站。由于逆溫層的作用,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積,此后,大霧持續了5天。

      根據當時英國報紙的記載,倫敦人找到路的唯一辦法是沿著馬路護欄和房屋行走,而過馬路必須要靠聽覺。親歷者喬伊·瑞雷后來回憶說,“我親眼看到,一隊乘客由一位盲人帶著走出地鐵,由盲人護送回家。”

      大霧發生的第二天,美國衛生教育部大氣污染局局長普蘭特博士到達倫敦。他講述說:“當我們乘坐的飛機抵達倫敦時,因為倫敦機場煙霧彌漫,所以飛機只得在倫敦南面32公里的機場著陸。在機場上,剛一推開機艙門,一股硫磺和煤煙的氣味迎面撲來。下了飛機,聽說夜里在倫敦街道上散步,口中似乎有金屬的味道,鼻子、咽喉及眼睛受到了辛辣的刺激,很像剝開蔥皮時眼睛所感受到的那種刺激。傍晚,我們從旅館臥室窗口外望,視程大約只有四五米。在那個寒冬,使人咳嗽的灰褐色的煙霧籠罩一切。”

      1952年,倫敦警察不得不戴口罩、拿手電筒執勤。

      女孩路邊玩耍后死亡

      如果僅僅是給市民帶來種種不便,還不足以讓這場大霧成為載入史冊的環境災難。據英國官方統計,在大霧持續的5天里,遇難者多達4000人。在大霧過去之后的兩個月內,陸續又有8000多人因毒霧相繼死亡。而一些專家認為,受此次污染影響的實際死亡人數要比公布的數字高出3倍。

      當時,煤煙從空氣中紛紛飄落,大的煙塵顆粒落在屋頂、街道上,落到了行人的帽子和衣服上,較小的煙塵則隨處飄流。夾帶著煙塵的霧氣,化作一陣黑色的毛毛細雨,其中還夾帶著鵝毛大雪般的片片煤屑。蒙蒙煙霧,隨著人流四處飄散,同時也帶進了室內,整個倫敦城沉浸在煙塵煤氣之中。

      最先對煙霧產生反應的,是倫敦的牛。當時正在倫敦舉辦一場牛展覽會,參展的350頭牛有52頭嚴重中毒,14頭奄奄一息,1頭當場死亡。不久,倫敦市民也開始對毒霧產生了反應,許多人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的病人明顯增多。

      可惜一開始沒有人認識到這次大霧的危害性。報紙、電臺沒有向市民發出警告,一些記者甚至只顧收集大霧中的意外事故,添油加醋來吸引讀者。連著名的英國《衛報》12月7日的報道也還是這樣的:《大霧第三天:小偷繁忙交通混亂》。

      當時已是醫生的羅伯特·沃勒老人回憶說,開始并沒有人意識到死亡人數正在激增,直到后來有人在街上見到了尸體。在倫敦皇家醫院做護士的莫琳·斯科爾斯多年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回憶,“根本看不到醫院走廊的盡頭,因為那里堆滿了人,病房里也住滿了人,多得連大夫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

      在所有遇難者中,5歲女孩戴安娜是最早見報的人之一。12月5日晚,她在室外玩耍時忽然倒地,大口喘氣。母親原以為她是玩得太累引起了氣喘,但僅一天后,戴安娜就因呼吸困難死去。

      由于死的人太多,倫敦的公墓甚至人滿為患。事后有人回憶當時的情景:在毒氣的侵襲下,送葬的隊伍已經哭不出來了,只是默默地走著,運尸車在人群中緩緩穿行。(記者廖恬)

      1956年出臺首部治污法案治理

      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曾這樣描繪倫敦的霧:“這一天,倫敦有霧。這場霧濃重而陰沉。有生命的倫敦,眼睛刺痛,肺部郁悶。有生命的倫敦,是一個渾身煤炱的幽靈。”

      1952年的這場災難,終于讓倫敦人徹底醒悟。英國也以此為契機,走上了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污染治理之路。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案》出臺。這部對全世界治理污染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法案,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控制家庭和工廠排放的廢氣。法案明確規定,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采取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設置無煙區,禁止燒煤;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氣污染程度降低了80%。

      不過,治污不可能一蹴而就。1962年,英國再次暴發嚴重煙霧事件,但死亡率大幅降低。此后,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1968年,再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加大控制空氣污染力度。1974年,出臺《污染控制法案》,對機動車燃料成分和石油燃料含硫量作出規定。

      這之后,倫敦人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告別煙霧”。1980年全年,倫敦有霧的日子竟然只有5天。從此,倫敦徹底摘掉了“霧都”惡名。如今,在倫敦這樣一個大城市,竟然是全歐洲敞篷車賣得最好的地方,這便是倫敦空氣清新的最好證明。

    ?

    ?

    相關鏈接:

    33個城市淪為“霧都” 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或遭重擊
    山城霧都 重慶三日自助游攻略
    煙霧天氣接連侵襲河南 民眾戲謔鄭州成“霧都”
    殲20戰機試飛進度:霧靄天氣照飛不誤
    北方繼續四面"霾"伏 海南好空氣成網絡熱點
    海南好空氣成網絡熱點 網友:大膽進入 小心“醉氧”
    北方繼續四面"霾"伏 海南好空氣成網絡熱點
    環保部:我國十余省會城市空氣重度污染
    政協委員暗訪南京空氣質量 嘆息城市臟太可惜
    上海空氣質量重度污染 交通出行未受影響

    ?

    相關鏈接:
    煙霧天氣接連侵襲河南 民眾戲謔鄭州成“霧都”
    33個城市淪為“霧都” 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或遭重擊
    上海空氣質量重度污染 交通出行未受影響
    政協委員暗訪南京空氣質量 嘆息城市臟太可惜
    環保部:我國十余省會城市空氣重度污染
    海南好空氣成網絡熱點 網友:大膽進入 小心“醉氧”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 [編輯:王樹俠]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