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官員說,在北京時間30日15時發射的韓國“羅老”號運載火箭已進入目標軌道,發射成功。
據悉,在發射54秒后,“羅老”號突破音速,隨后整流罩分離,在發射232秒后一級火箭分離。
“羅老”號發射可謂“一波三折”,此前的兩次發射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發射未能進入軌道
2002年8月,韓國正式啟動“羅老”號火箭工程。“羅老”號火箭全稱為“韓國航天運載器”,因羅老航天中心而得名。由于韓國航天工業基礎薄弱,缺乏相關技術,無法獨立制造大型火箭,韓國只好求援于外國。2004年,韓國與俄羅斯赫魯尼切夫國家航天研究和生產中心達成合作研發協議。按照協議,俄方制造第一級火箭,韓方制造第二級火箭。
最初研制“羅老”號時的目標是2005年發射,但因韓俄技術合作協定批準問題,發射先后兩次被推遲到2007年和2008年。2009年,“羅老”號部分零部件沒能及時到位,發射日期又被推遲到當年第二季度。此后,“羅老”號又因增加了一項發射臺性能試驗、俄方推遲最終燃燒試驗、數據分析出現問題等原因,三度推遲。
2009年8月19日,當“羅老”號正要發射時,閥門壓力裝置出現問題導致自動時序控制設備停止,“羅老”號被迫第七次推遲發射。
2009年8月25日,“羅老”號首次發射升空。但在發射過程中,整流罩未能與箭體分離,衛星沒能進入預定軌道,并在墜入大氣層時燒毀。最終調查報告表明,整流罩未分離的原因是分離裝置存在結構缺陷和電路設計問題。為此,韓方改進了設計,研制了新的整流罩。
第二次發射升空后脫離軌道 爆炸墜毀
2010年4月,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宣布將于同年6月9日再次發射“羅老”號火箭。但“羅老”號的第二次發射從一開始就不順利。首先是2010年6月初,一名俄羅斯技術人員因工作壓力太大在釜山試圖自殺,隨后的6月7日,“羅老”號在進入發射臺后發生電子儀器故障。9日,在準備發射的過程中,由于發射臺消防設備出現故障,100噸水和化學物泄漏到火箭周圍地面,發射程序因此中止。
6月10日,“羅老”號終于實施了第二次發射。然而,在升空137秒后,“羅老”號突然與地面失去通訊聯絡,并子空中70公里處偏離預定軌道,爆炸墜毀。而此次事故的原因是分離螺栓存在缺陷,導致推進器出現問題,引起火箭爆炸。
對于這次發射失敗,韓國認為爆炸時間處于俄制一級火箭工作時段,責任在俄方。俄方則稱是韓國負責的二級火箭提前點火導致爆炸。俄方還根據第一次發射時二級火箭關機點推遲的情況,認定韓國并未掌握固體火箭控制技術,其二級火箭出問題很正常。為此,韓俄相互指責了很長一段時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