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同學們輪流背他上學堂
海口永興中學初一(7)班感人故事傳為佳話
自幼殘疾 行走不便
家庭貧困 堅持求學
班里同學們輪流背他上學堂
海口永興中學初一(7)班感人故事傳為佳話
沒有歧視的目光,反而是同學們更多的鼓勵和幫助。在海口永興中學,15歲的殘疾學生林貽松備感溫暖。
就讀于永興中學初一(7)班的林貽松,自幼肢體殘疾,行動不便,同學經常背他上下五樓的教室,學校為其提供免費的午餐。在學校老師的關心和同學的幫助下,性格內向的林貽松慢慢變得開朗起來。而“同學背同學上學”的感人故事,在這所有著52年建校歷史的鄉鎮中學,傳為佳話。記者陳標志 文/圖
同學們主動背他上下樓
盡管學校已經放假,但林貽松有時也與同學一起到學校玩耍。在永興中學初一(7)班,林貽松與每個同學的關系都很好。
今年15歲林貽松是海口市永興鎮儒林村人,自幼肢體殘疾,行動十分不便。盡管雙腿行走艱難,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對求學的渴望。去年,他成為永興中學初一(7)班的一名學生。初一(7)班的教室在教學樓五樓,林貽松每天需要沿著樓梯上下多趟,這對于林貽松來說,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但這些曾讓其家人擔心的事情,并沒有發生。因為自從林貽松走進永興中學的那一天起,班上的同學就主動承擔起背他上下樓的任務。這一背就是一個學期,而且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林貽松稱,為了不增加同學的負擔,他平時盡量少喝水,少上廁所。
今年15歲的陳明孝是班上的“大個子”,他背林貽松的次數最多。昨日上午,陳明孝告訴記者,因為林貽松行動不方便,班上的很多同學背過林貽松。“老師也經常對我們講,同學之間要相互幫助,我們也覺得幫助別人,自己很快樂。”接著,陳明孝向記者再現了他們平時背林貽松的情形。盡管是“大個子”,但年僅15歲的陳明孝背著同齡的林貽松上五樓,依然是滿頭大汗。15歲的吳多仙是班上的“小不點”,學習成績比較好,“我背不動他,但是我可以在學習上幫助他。”吳多仙害羞地對記者說。
因家貧從未到醫院檢查
據了解,林貽松家境貧困,母親吳桂妹也是一名肢體殘疾人。平時,吳桂妹會開著雙排座殘疾專用電動車載著兒子上學、放學。
“我接送他上下學,是希望他不要像我一樣沒文化,多學點文化知識,將來做個有用的人。”昨日上午,吳桂妹坐在電動車上對記者說。吳桂妹說,兒子一生下來就有肢體殘疾,因為家庭困難,她從來沒有帶兒子到醫院檢查過。
吳桂妹告訴記者,丈夫年紀也大了,因為家庭情況特殊,一家人主要靠政府低保維持生活,沒有其他更多的生活來源。吳桂妹的家距離永興中學有10多公里,為了兒子讀書,她每天清晨早早起床,騎著電動車帶著兒子耗費近一個小時才能到學校;下午學校放學,她又等在學校門口,接兒子回家。后來,吳桂妹在鎮上租了一處簡易房,給兒子當“陪讀”。
吳桂妹當初還為兒子林貽松在學校上下樓及吃飯的問題擔心,但學校領導和老師對林貽松格外關照,同班同學也主動承擔起照顧林貽松的任務。據悉,永興中學還為林貽松提供了免費午餐。“他能讀到哪,我就支持他到哪,我會盡我最大的能力送他上學。”吳桂妹說。
大多數男同學都背過他
永興中學初一(7)班共有50多名學生,而在這些學生里,大多數男同學都背過林貽松。陳明孝等同學都表示,這樣的事情要一直做下去。
“這個孩子的情況比較特殊,校長陳家榮專門叮囑老師,一定要照顧好這個孩子,讓他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關愛。”學校黨支部書記、德育處主任張鴻告訴記者,永興中學1961年建校,辦校歷史悠久,是海口農村初級中學辦學規模較大的學校之一,學校一直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因為德智兼顧,近年來,永興中學不僅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綜合考評也一直排在海口鄉鎮中學的前茅。
“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要看校長怎么當。你到我們學校來,碰到一個穿著最樸素、彎腰撿垃圾的人,就是我們校長陳家榮。”該校一名陳姓老師告訴記者,在永興中學,學生素質教育是擺在第一位的。
“看到孩子們的表現,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們會一直關注這個孩子的成長,讓他讀好書、做好人。”該校一負責人對記者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