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新華社發楊樹山作
?
陳皓峰是香港人,今年春節他隨在香港求學的內地同學到北京。同學收到多個千元紅包,對此,陳皓峰很吃驚。
“在香港過春節,我和弟弟收到的‘利是’只有10元、20元港幣。”他說,內地春節紅包的厚度簡直超乎想象。
春節紅包花掉不少人的年終獎,有的甚至預支了來年的開銷。對此,網友調侃:越來越“霸氣”的紅包已讓春節變為“春劫”。
王晨是一名工程師,雖然收入不錯,但年前一個多月就和妻子開始制定家庭財務計劃。“壓歲錢竟叫人這樣殫精竭慮,無奈大勢所趨,讓人啼笑皆非。”他感嘆。
春節發紅包在香港也盛行。記者在年前的香港街頭采訪發現,很多香港民眾在銀行排隊兌換新幣,準備新年“利是”。
香港“利是”同內地壓歲錢的意思相近。潘太說:“我每年都會換新的10元、20元的紙幣,用來派‘利是’。”
據銀行職員透露,也有人換大面值紙幣,但20元紙幣是主流。對派送“利是”的人而言,“利是”封上寫滿的“福”“祿”等吉祥字眼是對這一傳統最大的尊重。“有時候,利是封里甚至沒有錢,只有一張寫有祝福的字條。”陳皓峰說。
春節原本是一種對家庭情感的維系儀式,而紅包的核心功能在于對祝福的表達和傳遞。長輩給晚輩派紅包是對對方來年順利的祈盼,晚輩送紅包給長輩是對養教之恩的感念。
但隨著社會物質財富增長,紅包這一傳統文化載體蘊含的精神信仰受到沖擊。紅包厚度成了感情親疏遠近的衡量標準,幼教長慈的立意被異化成“還人情”、“掙面子”。
“雖說是一家人,但自己出手不大方的話擔心親戚會有想法,顯得我不懂禮數。”成長于一個大家庭的劉洋說。
有人說,紅包的“通脹”往往伴隨著鋪張奢靡。
社會學家夏學鑾認為,這既違背傳統儀式原有的精神立意,也與創造節約型社會的理念不符。
全社會需達成默契,共同找回紅包“真諦”。
?
?
?
?
?
?
相關鏈接:
?
孩子壓歲錢可理財“淘金” 早規劃早受益收入增加壓歲錢水漲船高 理財成家庭教育新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