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村民張瑞清遷入新居過春節
美麗鄉村幸福家
“干杯!”杯子里倒滿紅的、白的和本地自釀的糯米酒,碰在一起,發出清脆動聽的聲音。
一家人,圍坐一桌,自家養的雞、鴨、魚樣樣有,菜雖然普通,但年的味道很濃,這是白沙黎族自治縣邦溪鎮付俄村張瑞清家遷入新居的第一個春節。
今天是大年初四,張瑞清家迎來了最重要的客人———妻子的娘家人。
最高興的,是張瑞清的妻子符玉蘭。“從1999年結婚,這些年都是我們去父母家拜年。”符玉蘭說,這是娘家人第一次來參觀自己的“豪宅”。
符玉蘭嘴里的“豪宅”,是一幢二層小樓,有128平方米。門頭上,黎族“大力神”圖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樓客廳內擺放了一套價值6000多元的皮沙發,二樓則裝上了空調。“原來村里住的都是瓦房和茅草房,連條水泥路都沒有,現在家家都有小洋樓了。”張瑞清笑著說。
駕車一路駛去付俄村,遠遠就看到青翠的山嶺。一路從村村通公路向山腳開,一個轉彎,一棟棟粉紅色的小洋樓顯現眼前。
付俄村去年年初改造完成,村里64戶村民都搬進了新蓋的小別墅,還有屬于自己的庭院。在付俄村整村推進建設中,政府創新采用“政府+農戶+金融機構”模式:每戶蓋房所需13萬元,由農民以橡膠林林權證作抵押,每戶從農信社貸款9萬元,政府貼息。剩下的費用由政府補貼。就這樣,以農戶自己出一點,向金融機構貸一點,政府幫助籌一點的方式,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小樓。
來張瑞清家串門的村民周永和笑著說:“現在我只剩4萬元貸款沒有還,估計今年就能還清了。”
符玉蘭說,她當年嫁到付俄村的時候,村民沒有什么收入項目。
2000年開始,群眾開始種植橡膠,當初的辛苦,如今有了甜蜜的回報。如今張瑞清家30多畝橡膠全部開割,一年可以收入5萬元左右。
蓋起了洋房,村里還成立了合作社,謀劃發展產業。合作社的第一個項目是養豬。
“去年第一批300頭豬出欄,每戶村民分到1700多元。今年豬肉價格好,估計效益也不差。”與合作社合作的韋玉蘭笑著說,靠養豬,村民的日子也會一天一天“肥”起來。
“今年合作社還打算搞農家樂,蓋一個‘會所’,吸引游客。”張瑞清說,付俄村發家致富的路子會越走越寬。
大人說話的時候,張瑞清兩個10歲的雙胞胎兒子穿著一樣的新衣服,在一旁蹦蹦跳跳。
酒越喝越甜,飯越吃越香。人們的話也多了起來。
張瑞清的岳父對他說:“聽說咱們白沙有個‘美麗鄉村’計劃,說不定過幾年,我們也能住上你這樣的房子。”
家人分享著符玉蘭一家的喜悅,記者問:“你幸福嗎?”臉上微微泛著紅暈的符玉蘭只是笑。不再需要答案,她的笑,就是對“幸福”的最美定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