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資料圖片)
?
專利申請量達到世界第一的中國,距離創新性國家還有多遠?為何我國迄今“缺位”諾貝爾科技類獎?華為中興遭遇美國知識產權指責怎么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3日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就這些熱點話題進行了分析、闡述。
我國正處于“從模仿到創新”的轉型初期
記者:我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專利申請國,這意味著什么?
田力普:2001年我國申請專利量就超過美國,2012年距離進一步拉大。去年全球申請了210多萬件新的專利,我國有約65萬件,占30%。
但申請數量大說明不了太多問題,體現創新能力和意識的核心是專利擁有量:首先要通過申請專利來獲得知識產權;其次是授權量,通過全球檢索、審查,顯示技術水平全球領先;還要實施,投產,獲得回報。
而我國的專利擁有量迄今只有80萬,很少。從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提出到加深認識再到開始投入,從過去的模仿到現在的創新,從專利的申請到專利的授權擁有、實施投產,都需要一個轉型過程,我們目前處于過程的初期。
記者:專利申請量第一,并不意味著我們擁有一流的創新力,一些專利被認為沒有技術含量和生產力。我們離真正的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
田力普:專利多、質量低,設計多、發明少,沒有技術含量——占全球30%的專利申請量,是不是垃圾?有沒有價值?我的回答很簡單,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從他有第一件專利開始,哪怕是模仿別人的、低端的、發明度很低的大路貨,但只要稍有微一點點改進,就值得贊許。我們鼓勵一個從無到有的變化,有了第一件,才會去開發第二件,一下子成為“蘋果”可能嗎?
確實越來越多人在說,我國專利這么多卻根本算不上一個創新型國家。他們忘了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國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而從十六大提出創新型國家建設至今不過十年。
多重因素導致我國迄今無緣諾貝爾科技類獎
記者:我國作家莫言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么,科技類的諾貝爾獎離我國有多遠?
田力普:我國至今沒人獲得諾貝爾科技獎,涉及多方面因素。一度以來,我國社會的思想文化、制度體制、大環境都是有利于模仿而不利于創新的。
近代以來,工業革命讓西方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卻閉關自守,走向落后,核心人才、知識分子都在參加科舉考試博取功名,國家沒有建立鼓勵創新的法律體系、制度、環境……中國一步步從曾經的創新型國家走向模仿型國家。
在文化氛圍上,我們也缺少創新的精神,大家都學老師、學經典、學古人,不求與眾不同、不敢特立獨行。
如今,我們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一場革命,革自己頭腦的命,從模仿、抄襲、借鑒,轉型到自己發明、創造、創意,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歷史的積淀。
因此,由于歷史、文化、時代、發展歷程和各種原因,導致我們迄今缺位諾貝爾科技獎。對此,我們既要有緊迫感,也不能急于求成。
?
?
?
?
相關新聞:
諾貝爾獎得主解密2012世界末日 末日奇觀(組圖)
高清組圖:莫言領取諾貝爾獎
莫言抵達北京 750萬諾貝爾獎金不用繳稅
諾貝爾頒獎禮上的王室美人
“諾貝爾倫理”不適用于莫言
莫言在諾貝爾晚宴脫稿致辭 稱得獎就像童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