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海南生態優勢?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在海南試點創建生態特區
【編者按】
今年的全國兩會是黨的十八大之后的首次全國兩會,也是一次承前啟后的兩會。會議將對政府所取得的成績進行總結,同時制訂中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計劃,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所描繪的發展藍圖,引世人矚目。對于正在進一步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海南來說,如何借助全國兩會東風,更好更快地推動科學發展、加強作風建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發展海洋經濟、搶抓三沙建市機遇、規范旅游秩序、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保護生態、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等,也令人關注。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問策2013》專題,圍繞兩會報告,結合海南實際和當下熱點,反映公眾關心的問題,記錄代表、委員心聲,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鼓與呼。敬請關注。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特派記者
胡續發
當PM2.5成為舉國關注的熱點問題時,海南一流的空氣質量、優美的生態環境,更令人艷羨。
然而,面對大開發大建設,海南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如何真正落實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的“綠色崛起”戰略目標,關鍵是要找到這個目標的實現途徑。這在我省全國政協委員鄭鋼的眼里,具有特別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示范意義。
“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海南試點創建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切入點,探索和實踐社會的綜合配套改革?”今天上午,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鄭鋼提出了這樣的設想。
探尋生態問題根源
“環境問題絕不僅是環境本身的問題。”在鄭鋼看來,其根源在于社會的綜合配套改革。
從全國層面來看,許多地區在考核社會經濟發展時,仍片面強調GDP增長,而沒有將生態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恢復和重建的相關內容作為優先和硬性指標納入區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主要領導干部考核的綜合指標體系,沒有將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條件、生態環境支撐條件等系統化、指標化和公開化。“這是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鄭鋼說,“在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服從于招商引資,服從于項目建設,服從于經濟指標。一旦遇到矛盾和困難,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恢復和重建的任務就難以落實和完成,導致自然保護區被蠶食、萎縮,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呼吁設立生態特區
事實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大系統工程。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根本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才能真正建成環境友好型社會?
鄭鋼認為,它需要對社會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發展評價體系、社會管理制度、公民教育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造和調整,“也對社會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社會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不妨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切入點,探索和實踐社會的綜合配套改革。”鄭鋼認為,這樣有利于凝聚社會共識,減少社會改革成本,在改革的目標和政策法規上也多有依據,推動中國社會的改革進步和社會和諧。
他建議在我國設置一個省級、兩個地市級共三個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由中央直轄管理。其中:海南省為省級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三江源地區為地市級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內蒙古阿拉善盟為地市級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
按照鄭鋼的設想,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基本目標,將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核心突出地位,融入和貫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基本任務是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切入點,探索和實踐在大區域內社會、生態與人協調發展的道路和方法,探索和實踐如何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配套改革從而建設確立生態責任、擴大公民參與、節約有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行政管理體制、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經驗。
給予優惠政策完善體制機制
要建成生態特別行政區,離不開一套完備的體制機制和優惠政策。
鄭鋼說,首先要編制好發展綱要和總體規劃,明確生態環境特別行政區的發展目標、發展道路、體制機制、空間結構、承載力和開發強度。
其次,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要按照嚴格的生態環境指標、程序和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內積極探索和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還有,中央應該對生態環境建設特別行政區給予特別的優惠政策。”鄭鋼說,可以特殊授權,使其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切入點,探索和實踐社會綜合配套改革時有相應的立法權,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應該在政策、資金、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特殊扶持。(本報北京3月3日電)
相關鏈接
全國兩會:“淡定姚” [組圖]
全國兩會今啟幕 將選舉新國家領導人
2013年全國兩會
全國“兩會”車隊將取消警車帶路
全國兩會將進行國家高層人事新老交替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