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3月3日電(記者 趙展慧)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朋德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已經全面啟動,并將于明年底完成。此次普查工作計劃投入11億元,此前已經在浙江、陜西、重慶等11個地區進行了普查試點,目前已經全面鋪開,向各省市印發普查方案。
以前監測標準不統一,因此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高層協調機制,將國土、農林、交通、環保等各個相關部門聯合起來,共享數據。“將各類地理信息數據統一展示共享,這還將對打造陽光政府產生積極作用,可以讓公眾查看監督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效果。”
將為政府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此次地理國情普查的內容包括地表自然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這是對一個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地質條件等全面地理空間信息的普查,為國家各個部門提供城市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監測數據,比如人口容納量、水資源污染情況、霧霾天氣情況等,作為政府進行土地整治、河道治理、拆遷補償等工作的科學決策的依據。”李朋德說。
“普查最終能夠實現全國一張圖。” 李朋德介紹,以往一個地區的各種地理信息,都是由不同的部門各自監測管理。
地理國情監測將實現動態測繪
李朋德表示,地理信息國情普查只是建設地理國情監測平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根據動態的地理國情信息,結合社會經濟狀況,形成揭示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空間分布內在關系的地理國情普查報告,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實現動態的地理國情的跟蹤監測,技術手段是關鍵。目前我國首顆民用高分辨率立體測圖衛星資源三號成功運行了一年多,是我國目前綜合精度最高的遙感測繪衛星,首次使我國衛星的影像質量及測圖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地理測繪工作立下了大功。“資源三號理論上兩個月內可以將全球地理情況掃描拍攝一遍,今后我們還將發射資源三號系列衛星,能夠更清晰地‘看’地球。”李朋德表示有了自己的遙感測繪衛星,在地理國情監測上就有了主動權,改變了從國外大量購買衛星影像的被動局面,甚至可以為國外提供航天遙感數據。
動態測繪的好處普通人也能充分享受。李朋德說,目前車載導航、手機地圖更新還比較慢,經常發現地圖數據太老,用戶不滿意的情況。有了動態測繪的支撐,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變化的世界,導航自己的行動。比如,“天地圖”開通上線兩年來,開發了上千個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家口香糖公司使用了這樣的服務,利用地理信息掌握不同商店的缺貨情況,進而優化物流配送的數量和運輸路線,一年節省了將近一半的運輸成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