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遭霧霾“襲擊”,部分城市交通擁堵、垃圾“圍城”、內澇潛伏……隨著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增長連續居于高位,中國社會面臨人口、環保、安全等新一輪的壓力,大城市紛紛遭遇精細化管理的瓶頸,有的難點問題已令政府部門如坐針氈。
大城市病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標本兼治?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紛紛熱議。
治霾+治堵,刻不容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帶著一份全方位“治霾”的書面建議進京。他說:“環境問題不應隨著霧霾散去而被遺忘,公民的環境權益應得到更全面有效的保障。”
今年以來,北京等地出現連續霧霾,空氣污染嚴重,代表委員對此憂心忡忡。如何改善空氣質量被視為全國兩會焦點話題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顧也力認為,大城市病表面上看形態各異,但實際內部存在著各種因果聯系,治理也需要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比如空氣質量與機動車尾氣排放及交通擁堵有關聯,城市內澇與垃圾處理也有內在聯系。他認為,治霾、治堵等已刻不容緩,但也要綜合分析,政府部門不可草率行事,“一限了之”。
全國人大代表、呼吸道疾病專家鐘南山院士在兩會前夕就拋出“霧霾比非典更可怕”的警示語。他建議,改善空氣質量,亟待從降低汽車尾氣排放入手。
與“治霾”呼聲幾乎同樣強烈的是“治堵”。上海常住人口已有2300多萬,北京緊隨其后人口突破2000萬大關,廣州和深圳也是不折不扣的人口輸入型城市。一些城市如“攤大餅”般向外發展,中心城區交通極易堵塞甚至癱瘓,成為城市居民揮之不去的“陰影”。
來自京滬粵等地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將提出一系列治堵的“加減法”策略,“加”的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綜合容量和城郊新城建設的產業和生活配套,“減”的是參加競拍和搖號的車牌增幅,希望實現機動車總量的宏觀調控。
治理靠制度,干部要有“法商”
治療大城市病,制度設計必須先行。這已成為眾多代表委員的一項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嚴誠忠分析,大城市病非中國所特有,世界各大城市的治理經驗,一般都是“制度先行”。比如交通擁堵,一個主要原因是交通承載力和車輛比例失調,解決擁堵問題,需要制定更科學有效的車輛分流方案。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王名認為,很多大城市病歸根到底是“大”引起的。全國上千萬常住人口的城市已有十幾個,嚴控大城市規模,通過法律和制度限制類似亂攤大餅的發展模式,才能從源頭上治療大城市病。
代表、委員對領導干部治理城市病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委員認為,當城市發展面臨新一輪挑戰時,政府在改善法治環境等方面,僅僅做“加法”還不夠,還需要做“乘法”;領導干部在治理一座城市時,要有“智商”、“情商”,更要有“法商”,只有追求依法行政的“乘數效應”,才能根治城市頑疾,造福百姓。
蔡建國委員認為,政府若能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來自民間的環境訴求,建立更暢通的表達渠道,將有助于治理大城市病。從這一點看,城市病頻發的壓力,還可以產生倒逼地方政府部門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制度設計的作用。
全民參與,根治頑疾
當政府部門忙于治理城市病之際,老百姓是否就可袖手旁觀?
一些代表委員提出,政府公權力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除了科學合理地動用行政資源,還要善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城市頑疾治理。
王名委員說,今年春節,雖然PM2.5觀測值在短時間內還是攀高,但一些大城市燃放煙花爆竹的量已有所減少,說明通過“全民參與”來應對各種城市難點問題效果明顯,當民眾環保意識提高、政府措施得當,就會形成合力。
蔡建國委員建議,從創新社會管理的角度看,依法注冊的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構等也完全可以在城市治理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從而降低政府部門的高耗成本,改善目前一些地方“疲于奔命”的現狀。
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等認為,中國的大城市病不是“不治之癥”,在更加完備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措施的框架下,讓老百姓更直接地從中受益,就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為城市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