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委副主任李成貴已連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從研究到實踐,他深知“三農”領域的重點難點所在。“一批批青壯年農民離開村莊,老年農民慢慢離開人世,空心村的明天在哪里?”
今年全國政協會上,李成貴委員的提案聚焦“空心村”,他建議重視村莊空心化現象,按照推進城鎮化的思路,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他在各地農村調研發現,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很大部分農民工不會再回到村里居住。“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農民工很多也已經不適應村里的生活了,新生代農民工更是不適應。”
李成貴和同事們以大范圍村莊調查數據為基礎的估算表明,當前我國村莊空置面積超過1億畝。
“城鎮化浪潮滾滾向前,一方面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用地,另一方面,很多空心村土地廢棄空置,如何讓兩者有效對接?”長期從事“三農”研究的李成貴認識到,合理施策,穩妥推進空心村綜合整治,既可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在李成貴看來,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要“雙輪驅動”,構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型城鄉關系。“從操作層面上看,空心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覆蓋的成本很高。如果在科學規劃、保護好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在城鎮規劃區內推進村莊的適度集中,一部分村莊作為保留村,另一部分則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合并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更有利于盡快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李成貴認為,隨著城鄉社保標準的接軌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依附在戶籍上的權益將逐步淡化,這些新型農村社區將成為城鎮體系的重要末端。
作為“三農”政策制定和實踐推動的重要參與者,李成貴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市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其中一種模式通過加強土地整理,新增土地1/3用于復墾,1/3用于建設居住和配套服務設施,1/3用于產業發展,很好地解決了“地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農民收入怎么增”等問題。“土地一活,整個農村都活了。”
通過調研和思考,李成貴對下一步履職重點,有了明確的方向:為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更好推進城鎮化建言獻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