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5日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今日指出,現在治理大氣污染難度更大、困難更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在面對的大氣污染成因復雜。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15日下午舉行記者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莊國泰就“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吳曉青說,現在治理大氣污染難度更大、困難更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在面對的大氣污染成因復雜,既要對一次污染物進行治理和控制,還要對二次污染物進行控制;既要治理常規污染物,還要治理細顆粒物污染等新出現的大氣污染問題,難度非常大。
吳曉青強調,為此,環保部門曾經收集發達國家大氣污染治理情況,比如歐美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以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為主,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開始轉向以治理細顆粒物PM2.5為主,取得了很好成效。但是對環保部門來說,中國國情決定了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現在既要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更要加大治理細顆粒物PM2.5的力度,其復雜性可想而知。靠什么呢?必須依靠科技。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
吳曉青指出,國家高度重視強化大氣污防控領域的科技支撐工作,長期以來不斷增加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在大氣污染防控領域開展一系列科學研究,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以及我國大氣污染防控工作都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科技支撐。
吳曉青稱,我國大氣污染的來源多,污染的因子多,污染的成因復雜,不同的區域污染物相互影響,并且各地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的水平也不平衡,區域污染狀況差異大,使得我國大氣污染呈現出壓縮型、復合型、結構型的特點。因此,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需要統籌各個方面的力量和資源,針對我國大氣污染防控需要,組織全國科技人員對大氣環境問題開展科學研究,重點突破大氣污染防治關鍵技術,創新大氣環境管理思路。
吳曉青指出,目前環保部門正在組織國內大氣環境科學界的知名專家和院士,已經開展設計前期論證工作,也積極協調國家有關部門,爭取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攻關項目能夠早日啟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