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靈巧的竹木制手工藝品吸引了不少好奇民眾駐足觀賞。 趙琳露 攝
來自灌陽鎮的戴昌田正在展示他用竹、木拼接而成的手工藝品。 趙琳露 攝
竹編“魚缸”備受矚目。 趙琳露 攝
?
?
3月19日農歷二月初八,廣西桂林市灌陽縣舉辦一年一度傳統“二月八”農具文化節。來自灌陽及周邊縣全州、興安、湖南江永、道縣等地數萬名民眾紛紛涌進灌陽縣城,出售或購買各種農具、果苗及種子。
19日清晨,平日里安謐的縣城濱江路早已熱鬧非凡。往來的人群絡繹不絕,加之擺放在街道兩旁琳瑯滿目的農具,一公里長的竹木制品、農具、家具一條街被擠個水泄不通。一些家住偏遠山村的商販為了搶占個好攤位,更是提前數天到此“安營扎寨”。
農歷二月初八正值春耕春播時節。“二月八”農具節最早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起初各地的民眾只是相約農歷二月初八到灌陽縣城趕廟會,并借此機會進行各種農具、農產品的交易。隨著參加“二月八”廟會的商人越來越多,農具生意也越發興旺,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農具及農副產品交易會,農具節也因此形成。
如今不止當地的農民喜歡過農具節,就連不少城市人也在今天趕到這里“淘寶”。當地民眾稱,農具節已超越春節,成為灌陽一年中最大的圩日和最大的商品交易會。
“這個是什么?”“這個用來做什么的?”……在擺放籮筐、犁、蓑衣、撮箕等自制農具前,初次見到這些物什的外地市民對此充滿興趣,問個不停。并選購了許多精致的傳統手工藝農具帶回家。
來自桂林市區的黃先手左手提著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平籮,右手拿著一個竹編的水果筐,向周邊的朋友展示著他的“戰利品”。“就這兩樣在市區至少要70多塊錢,而且做工還沒這個精細,我這個才55塊,太劃算了。”
經過千百年變遷,如今的農具節除繼承了當地廟會文化外,也成了民間手工藝人士相互交流獻藝的平臺。
不管是灌陽鎮的戴昌田用竹、木拼接而成的各式動物類工藝品,還是民間竹編能人、來自黃關鎮廖銘義展示的竹編“魚缸”、“酒壺”、“酒杯”……今年農具節上,精致靈巧的竹木制手工藝品都吸引了不少好奇民眾駐足觀賞。。
“為什么這個‘筐子’不會漏水?”一個年約六七歲的小女孩好奇地指著這個特殊的竹編“魚缸”。只見“魚缸”內盛滿了水,四五條金魚在其間自由游弋。廖銘義介紹說,“魚缸”是由兩層竹子編制而成,由于在“魚缸”的內壁刷了一層油漆,且竹子編得非常細密,因此不會漏水。
制作竹編工藝品十多年的廖銘義,擺弄著手上的幾根竹子告訴記者,憑借著這門手藝,他不僅多次贏得當地竹編競賽的冠軍,還大幅提升了自家生活水平。每年僅是銷售竹編工藝品,這位竹編能人就可獲利數萬元人民幣。
正說著,一位女顧客已拿起廖銘義展示桌上的“酒壺”把玩起來,精致的做工讓她欣喜不已,當場買了4個帶回家收藏。
如今,每年“二月八”農具節,交易的商品除農具外,又增加了家具、服飾等,同時灌陽還會舉辦名特優農副產品展示,召開經貿洽談會等系列活動。當地官員表示,通過農具節,不僅加強了灌陽與外地的交流,還擴大了灌陽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給灌陽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
?
?
相關新聞:
農民自辦農耕文化展廳 歷時20年收集500余件農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