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熱”催生海南高價“包過班” “天價”培訓亂象亟待法律出手整治
視點關注
伴隨著今年3月8日海南省公務員考試報名工作啟動,沉寂了近一年的公務員考試培訓市場生意又開始火了起來。在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校園墻壁上,不少培訓機構貼出各種“過關協議班”的廣告。
廣告上載明,筆試協議包過起步價1萬元,包面試協議費最高可達2萬元,承諾考不過可全額退款。那么,這些眾多培訓機構所推出的名目繁多“包過班”是否合法?為什么那么多考生愿意花費巨額培訓費只為通過公考?公考等職業培訓市場的亂象與失范又該如何規范?連續幾天《法制日報》記者深入現場走訪考生、海口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及招生部門,對此事進行了調查采訪。
形形色色培訓班價格昂貴
2013年3月22日,備受關注的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網上報名日期截止,期間1918個招考職位,吸引了大量考生。與萬名備考大軍同時緊繃神經的還有各種公務員培訓機構。
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目前,僅海口市就有近十家大大小小的公務員培訓機構。每家培訓機構針對不同考生的需求,推出了多樣化的培訓服務。如“深度班”、“精品班”、“專項班”、“封閉預測班”和“沖刺預測班”、“沖刺周末班”,也有“一對一輔導班”和“協議班”。
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海南分部的咨詢老師稱,該培訓機構推出的培訓班適合各類人群,不論是基礎差、基礎好、時間充裕、還是上班族都有合適的培訓班供選擇。
中某教育不僅推出各種培訓班,還推出“量身定制課程”。不過,“消費者”需要承擔的費用可不低。該機構推出的“量身定制課程”中,費用最低的也是每小時480元,最高的為每小時2000元。
除按小時收費,還有的提供封閉式的全程培訓。如海口一家培訓機構推出了15800元的全程協議班。還有一家培訓機構推出的筆試過關協議班開價10000元,承諾考不過全額退款。事實上,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這些培訓機構更多的是推出面試協議班,這其中有知名的培訓機構,也有個體老師籌辦的。記者從一家知名的培訓機構了解到,他們的面試培訓班有三種,最高的課時2萬元,并承諾不通過全額退款。
“包過”不“保過”忽悠考生
“如果能包過,多少錢都值得了。就怕萬一過不了,他們轉頭不認賬。那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即將畢業的王飛同學告訴記者。
《法制日報》記者按照廣告指示的地址,來到了海南大學北門附近的一家公務員培訓機構的報名房間。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是一位40多歲的女士,她介紹說,目前該機構的各種公考培訓班已開始授課。
當記者問到“公務員考試培訓精品包過班”時,這位女士說:“那是要簽訂協議的,因為這類班涉及的問題多。”“報了這樣的培訓班就能包過嗎?”這位女士回答:“‘包過’可不是一定保你一次性通過,而是本期考不過的,下期能免費參加培訓,直到考過為止。”
記者走訪了解到,那些承諾“包過”的,一旦過不了,真的想退款,條件非常嚴格。據一家培訓機構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培訓班適合復習時間充裕的考生,培訓班課程有時候是全天的,要求考生不能缺課。如果沒通過考試,缺課半天(按一天計)扣2000元學費。對于中途退掉課程的考生,則根據他上課的天數,一天2000元計算費用,余款退回。
一位從事培訓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公務員面試培訓機構的“包過班”就是忽悠,為的是賺取高價培訓費。有的培訓機構講“包過,不過可退款”,有的講“包過,不過者下期免費再學”。其實,都是培訓機構為賺錢做的局。據了解,一般國家公務員面試都按照1:5的比例錄取,海口市的公務員考試通常按照1:3的比例錄取。假如一個包過班招了100人,按照概率其中近30人將被錄取,即使全部退沒有被錄取考生的學費,培訓機構仍然有30萬元的收入。培訓機構永遠是穩賺不賠的。
“包過協議”應屬于無效合同
高溫不退的“公考熱”,再加上當前突出的就業難,各類公務員考試培訓班的出現并不奇怪。可培訓費用從以前的幾百元躥升至如今的上萬元甚至數萬元,就不能不讓人瞠目了。同時,很多人也感覺到公務員培訓市場的諸多亂象與失范。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天價培訓班?
“這是抓住了考生與家長的投機心理,各家培訓機構才推出了天價輔導班。”一位教育界資深人士說,能進入面試的考生,都是非常有希望的考生,“通常面試與錄取的人員比例是3∶1,往往進入面試范圍的考生成績相差很小,這樣誰準備充足一點,誰就可能最后成功。”天價培訓班,其實就是培訓機構利用考生與家長的心理漫天要價,以圖暴利。
“作為培訓機構,包過的承諾雖是一種夸大的宣傳,但本身就具有欺詐性。”海南律師陳劍表示,因為培訓機構本身既不能代替考生參加考試,也不是考試評判者,它除了提供教學指導外,沒有能力保證讓參加培訓的考生全都過關。
“包過,本次考不過者,下次免費參加培訓,直到考過為止。”陳劍認為,這種出現在培訓協議中的話也有問題,因為公務員考試是有年齡限制的,如果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和培訓機構簽訂了這樣的包過協議,第一次沒有通過,但在其后的考試中不再具備報考條件,那么包過又如何實現呢?因此陳劍說,考試培訓機構推出的“包過協議”本身就具有欺詐性,屬于無效合同。
對于這些涉嫌欺詐的培訓機構,海南省海口市有關部門是如何監管的呢?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從海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由于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公務員培訓市場,監管還處于空白,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只能監管其經營行為,對他們的專業實力卻無法評估,教育部門與這些培訓機構也沒有直接隸屬關系,也不便監管。
“鑒于目前公考職業培訓市場的亂象與失范,職能部門不能聽之任之。不能因為目前的制度空白就坐視不管。”海南大學法學院教授童偉華指出,對于那些沒有辦理營業執照的“野機構”,系非法培訓,工商部門必須盡快查處;對于目前市場推出的名目繁多的“包過班”、“保過協議”等都有涉嫌欺詐的可能,政府有關部門也必須加以規范,制定相關法律條文,建立健全相應法律規范機制。這樣才可以保障廣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促進職業培訓市場健康規范發展的常態化、正常化。本報海口3月26日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