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抗日英雄的墳墓。
退伍軍人為抗戰英雄立的墓志銘。
又是一年清明至,連日來,在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鎮潘灣村8組,每天都有村民來到村后的祖墳山上,為兩座無名墓掃墓、插花、祭奠。在這兩座無名墓里長眠的,并不是他們的先人,而是在70多年前抗日戰爭時期的九江保衛戰中犧牲的兩名中國軍隊士兵。70多年來,村民們像懷念自己的先人一樣,虔誠地祭奠著兩名無名英雄。
當年:村民冒死安葬兩名抗日軍人
從九江市濂溪大道中端向右拐入一條水泥路,眼前是一個群山環繞的村莊。兩座無名國軍士兵墓,就在潘灣村8組的祖墳山上。記者順著一條新修的水泥小路直達墓地,看到墳墓清理得干凈整潔,墳前有一塊新立的“抗日英雄永垂不朽”墓碑。在兩座墳墓邊上,還立著一塊墓志銘。
1938年7月,沿長江西進的日本第十一軍分兵兩路,夾江而上,于7月24日向九江進犯,九江守軍奮起抗擊,揭開了武漢保衛戰的帷幕。負責九江防務的是第9戰區第2兵團司令官張發奎,他的對手就是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日軍派出20艘軍艦、60架飛機,對九江守軍陣地和市區狂轟濫炸,中國軍隊展開英勇反擊,其中廬山區潘灣村就是中國守軍的陣地之一,戰斗打得異常慘烈。7月27日,九江失守,中國守軍奉命撤退。由于軍情緊急,有兩名犧牲士兵的遺體沒有來得及掩埋。日軍占領潘灣村后,當地一名姓殷的村民,趁著天黑,冒死找到兩名犧牲士兵的遺體,悄悄地背到村里的祖墳山上,偷偷地安葬了。
“殷大爺前些年去世了,他在世時,曾經多次向村民說起當年的情景,當年老百姓都非常敬佩這些拼死打鬼子的軍人,覺得絕不能讓英雄們暴尸荒野,于是冒死也要將他們安葬。當時殷大爺找到兩位士兵的遺體時,發現他們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難過得一邊掩埋遺體,一邊不停流淚!”村民張忠炎告訴記者。
如今:七十多年來堅持為英雄掃墓
當時安葬兩名軍人時,只堆了兩個小小的墳包,沒人知道兩人的姓名、籍貫等信息。但70多年來,村民們一直都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先人來祭拜。每年清明等日子,村民們都會自發來到山上,清除墳上的雜草、燒點紙錢、獻上祭品。村里的學校每年還會組織學生來到山上,集體為英雄掃墓,請村里的老人講述中國軍人英勇抗日的故事,用發生在自己村莊里的抗日故事,教育下一代。
村民們告訴記者,70多年前葬下的墳,如果不是每年有人培土、修整,墳包早就看不到或被荒草埋沒了。“按照我們農村的習俗和規矩,祖墳山只能葬本姓人,但考慮到他們是抗日英雄,是為了保衛我們的家園才犧牲的,我們敬佩他們,所以也把他們當做本族人來看待!”張忠炎說。
除了平時虔誠地守護著兩名中國軍人的墓地外,前些年,還曾經有人試著搞清楚兩名中國軍人的姓名和籍貫,為他們尋找親屬,讓他們魂歸故里,但最終沒有成功。
感動:退伍老兵湊錢為英雄修墓立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潘灣村有一位名叫國兵的年輕人在部隊里因公犧牲,之后也安葬在村里的祖墳山上,與兩名抗戰英雄的墳墓僅相距三四步。2012年夏天,國兵當年的戰友,退伍軍人沙翔先生來到村里,為老戰友重修墳墓時,見旁邊有兩個小土包,就準備將它平整,以擴大國兵戰友的墓地范圍。村民們得知后,趕緊告訴他這兩座小土包里安葬的,是兩位70多年前犧牲的中國抗日軍人。
同為軍人的沙翔先生頓時對兩位抗日英雄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他當即聯系了20多位老戰友,集資1.8萬元,對兩名無名軍人的墳墓進行了翻修、立碑,并從山腳修了一條直達墳墓的水泥路,以方便人們前來祭掃。村民們也自發義務出工出力,墳墓很快被維修一新,新的墓地不但莊嚴肅穆,旁邊還立了一塊墓志銘,全文如下:不知道你們姓甚名誰,也不知道你們是哪里人士,但我們知道你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軍人!還知道你們是在抗日保衛武漢的戰爭中而犧牲的英烈!你們是軍人、是戰士、是英雄!在艱苦抗戰的漫長歲月里,就是因為有了無數個像你們這樣舍生取義,功勛卓著的無名英雄,為了祖國的尊嚴,為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為了保護家園,為了捍衛主權,你們毅然決然地拿起刀槍,捧著一顆赤膽忠心,走向了血火交融的戰場,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太陽化作花環,松柏是你們的墓碑,愿你們的靈魂在天國里安息,永垂不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