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最難就業季來襲 放棄就業轉考研人數攀升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3-04-06 10:04

      

    最難就業季來襲(圖)

    ?

      最難就業季來襲放棄就業轉考研人數攀升

      最難就業季來襲放棄就業轉考研人數攀升。有人說,2012年-2013年是“史上最難找工”的時期,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比2012年多19萬,創歷史新高。據某網站最新調查結果,截至今年3月,本科畢業生簽約率為38%,碩士畢業生不足三成,分別低于上屆同期8個和7個百分點,而放棄就業轉而考研的人數也達到歷年最高。

      在一個研究院所做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中文”、“法律”、“新聞”、“信息管理”等文科專業由于就業率低,且薪資較低,不幸入選紅牌和黃牌專業。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大學生們遭遇了就業尷尬?

      ——多名國內一流高校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故事

      當夢想遭遇現實

      “我并不喜歡翻譯專業。”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翻譯專業的王蕓直言不諱,“從開始找實習到現在,我才發現,之前的路走錯了,我一直喜歡的是媒體行業。”這個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從平時讀讀書、看看戲的生活突然轉變成四處“揾食”,她明顯有點“找不著北”。

      王蕓是四川人。高考填報志愿時,盡管自己不喜歡翻譯,但由于這是一個熱門學校的熱門專業,她還是順從了父母的意思。到了找實習的節骨眼兒,和她的同學不一樣的是,王蕓并未在自己的專業上大做文章,她的簡歷一封封都飛去了心儀的媒體,“因為我喜歡。”

      王蕓曾在三家媒體實習過,有網站有報紙有雜志。憑借過硬的英文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儲備,王蕓在做深度訪問時顯得游刃有余。“我喜歡看戲,無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王蕓說起這些眼睛亮了,“我也喜歡看電影,因為專業的關系,我還讀了很多外國原版小說。”可在找工作的時候,這些并未給她帶來任何優勢。“簡歷投到數不清了,可是有反饋的很少,大概只有兩三家吧,面試之后只有一家看起來有些眉目。其實我投得還算少的,因為今年招工的媒體少了好多。”

      在王蕓看來,自己的專業是個大問題。“校園招聘都是些大企業,文廣傳媒什么的,可望而不可及。你知道的,上海傳媒大企業都盯著復旦大學的畢業生。”說到社會招聘,王蕓指了指ipad上一則媒體招聘啟事,嘆了口氣:“你看,又是明確寫只要‘新聞傳播類’的,像這樣的,我連投的必要都沒有,網上申請肯定沒戲。”

      距離畢業的時間越來越短。王蕓的媒體夢正在被現實一點點蠶食。雖然不甘心,但她已經開始考慮換方向了:“4月要是還沒有起色的話,我就只好看看對口專業了。”她頓了一下,眼光停在了一則某日報的招聘啟事上。“還是想抓緊最后這一點時間。之前高考填志愿以為找個很牛逼的專業就能找個能掙錢的工作,但是過了這么幾年反而變得很理想主義,覺得要做自己喜歡的。”

      和王蕓類似的,還有南京大學(招生辦)的陳濤。陳濤是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應屆畢業生,求職的方向也是傳媒。在同學眼里,陳濤是個注重性價比的人:只有兩次實習經歷,但每一次都是重量級的。“我做過報社跟電視臺。”陳濤說,“這是我未來求職的方向。”

      陳濤手上已經握了不少offer(錄用通知),還被冠上了“offer king”的名號,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還是不愿意交出三方協議,“我想在京津一帶工作,離家近。好多單位的待遇不夠理想。我必須要談待遇,因為我還要成家,不是說能糊口就可以了。所以我挑的都是好單位,‘心儀的工作’加上‘合適的收入’,難度相應也會變大。”

      曾是學校文學雜志主編的陳濤有著良好的文字功底。“大家都說我是‘筆霸’。筆試必進,無論什么單位。”陳濤苦笑,“可是每到最后一輪就沒了消息。”之前參加“國考”,從6000多人中突圍,殺進了面試,陳濤當晚特別興奮,請室友大撮了一頓,誰知道第一輪之后就沒了消息。心儀的某國字頭日報社也進到了最后“九進三”的“終面”,陳濤之前排名第三,離錄取僅僅一步之遙,可他最終還是成了未被錄取的大多數。

      如今的陳濤依舊奔波在去面試的路上,“盡管今年縮招很厲害,可我不愿意妥協。”

      

    最難就業季來襲(圖)

    ?

      最難就業季來襲放棄就業轉考研人數攀升

      小眾專業的隱痛

      迄今為止投出去近百份簡歷,只獲得了不到10次筆試機會,面試機會更屈指可數,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劉林最近越來越發愁,“有的大型招聘會,投了不少簡歷但是根本就沒有回應。”她本科讀的是法學專業,因為不喜歡法學,考研的時候便決然選擇了社會學,本以為考上北大就有了高起點,沒想到三年后還是一頭扎進求職苦海至今仍沒上岸。

      因為自己的專業沒有太多對口的工作,劉林投的簡歷基本是銀行、公司人力資源、事業單位等不限專業的。銀行不用說,投的人各色各樣,自己根本沒有優勢;公司人力資源方面,學人力資源管理的還都排著隊;事業單位比較穩定,基本都解決北京戶口,競爭更是慘烈。劉林之前還考了公務員,但由于指定要社會學的崗位實在太少,她最終還是報了個專業不限的。“那么一大張表格我看花了眼也只看到幾個要社會學的,又不是特別好的單位。”

      這一天劉林剛參加了個面試,問她怎么樣,她搖搖頭,一臉疲憊:“跟以前差不多。人家先一看是北大的,還挺熱情,后來再一看是學社會學的,就有點冷淡,就問社會學是學什么的。像這樣的問題我幾乎每次面試都要回答一遍,到后來都有點煩了。有時候覺得挺悲哀的,就是那種不被了解的悲哀。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學的東西確實挺虛的,找起工作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劉林面對的差異化對待還不止于此。有一次,她好不容易進了某事業單位的終面,在那里碰到了同班的一個男生。“研究生兩年多總共也沒見他來上過幾次課,成績不太好。”沒想到最后錄取的是那個男生。

      

    最難就業季來襲(圖)

    ?

      最難就業季來襲放棄就業轉考研人數攀升

      半路出家的尷尬

      在北京一家律所實習了一年,湯佳上周才得知自己實習的部門今年不留人。湯佳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原本以為留下來是“板上釘釘”的事,沒想到最終希望落了空。“有點萬念俱灰的感覺。身邊的同學從上學期就開始找工作了,我一點都沒找,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實習上了。結果律所確定今年不能進人了,說是往年進多了,今年沒額度了。”

      目前我國法律碩士畢業生人數多,競爭更為激烈,求職時限制也很大。湯佳感嘆道:“我本科是學中文系的,當初覺得法律很熱,研究生就報了法學。身邊同學跟我想法差不多,一窩蜂就都學了法。工作機會就那么一點,自然僧多粥少。”

      湯佳當初能進那家律所實習,著實費了工夫。不少律所都限定只要法學碩士,像湯佳這樣的法律碩士很多都是直接被攔在門外的。“我當時挺厚臉皮的,就賴在那兒拼命干活,說我也不圖什么就想學點東西。律所的老師看我很勤快又真誠,就讓我留下了。”實習的日子里,湯佳鉚足了勁。有天晚上九點了,湯佳還在加班奮戰,帶湯佳的老師臨走前拍拍她的肩,說:“以后有你幫我搭把手,我也能輕松點了。”望著眼前成堆的文書,湯佳長舒了口氣,覺得終于在北京有了安身之所。“進了律所那么久,第一次覺得踏實。”

      盡管依然很郁悶,但湯佳還是振作起來加入了求職大軍。“倒也不后悔,至少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律所這一塊算是有一定經驗了。”

      最近,宿舍里的氣氛一直很壓抑,同宿舍的姐妹們沒人拿到錄用通知,湯佳說:“像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這種央企往年招的人都比今年多。班里有一個同學都已經招進去了最后還是給吐出來了,說是分公司招完了,總部又不給名額。”

      

    最難就業季來襲(圖)

    ?

      最難就業季來襲放棄就業轉考研人數攀升

      專家觀點

      產業結構不合理

      致大學生就業難

      關于2013就業難問題,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分析有四大原因。

      蘇海南認為,第一個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了對大學生的白領崗位需求不足。我國第三產業不夠發達,特別是像金融、法律、理財、高級家政、高科技等中高檔的服務崗位需求不夠。蘇海南說,一般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能達到60%多,甚至于70%,如果有這么一個產業結構,這些大學生就業問題肯定不成問題。

      第二是大學生的供給不太符合市場需要。目前大學專業的設置和招收的人數,跟市場需求對不上板。有一些專業設置可能市場上根本就沒有這個需求,而恰恰進去的人又比較多。

      第三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和觀念不夠。蘇海南認為,現在的大學主要是重知識培養,但是輕能力的鍛煉,所以有學歷沒能力、有文憑沒水平這種情況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與此同時,大多數畢業生都想到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大單位去就業,不愿到小企業、基層去就業。

      第四就是整個就業的狀況不樂觀,在國家總的勞動力供過于求的背景下,加上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單位都不招人,少招人,也使大學生就業更艱難。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姓名均為化名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 [編輯:雷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