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紅燈更多時候是一種從眾心理,少一個帶頭人,就少了一群人。
4月9日起,北京重點整治“中國式過馬路”,對帶頭闖紅燈的行人罰款10元,非機動車罰款20元,均為現場處罰。此舉一出,立即引起全國各地民眾熱議。所謂“中國式過馬路”,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不管紅綠燈,不管斑馬線,湊夠三個人就可以走。”這個名詞的火爆多少讓人有些無奈。在各地相繼對“中國式過馬路”開刀時,海口的情況如何?市民對此又如何看待呢?
“沒車了就可以走”
10日上午,記者走訪文明天橋、青年路、西沙路與南沙路等多個信號燈路口,發現紅綠燈對行人的作用并不大。
中午12時許,文明東與青年路交叉口,人流量和車流量都非常大,一名交通協管員吹著口哨,揮著手中的小旗幟,提醒路人不要闖紅燈。
“總是這么亂闖紅燈,出了事誰來負責?”交通協管員沖著旁邊幾個路人喊。但是,這幾位路人像是沒聽見一樣,繼續往前跑,有幾位還面帶笑容。
一位中學生對記者說:“闖紅燈沒事,左右看看,沒車了就可以走。”
就在記者和學生交談時,一位送快遞的小伙子騎著電動車從等候左轉的車輛前穿過,停在直行和左轉車輛的縫隙中。緊接著,幾位行人也跟隨這位小伙子陸陸續續穿了過去。
交通協管員攔住了幾位試圖闖紅燈的行人,但是,還是有人趁交通協管員不注意,迅速跑到馬路對面,交通協管員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
半個小時過去了,不斷有行人闖紅燈,但無一遭到現場執勤交警的處罰。“行人和非機動車只能靠現場管理,現場罰款操作起來有難度,目前還是以教育為主。”一位執勤的交警說。
相比行人,電動車、摩托車闖紅燈的現象更為嚴重。文明東路與和平南路交界處的十字路口,不少騎摩托車、電動車的市民在這里根本不按照交通信號燈的指示,隨意橫穿馬路。記者在現場逗留約10分鐘,粗略估計有近百輛電動車及摩托車無視紅燈疾馳而過。
市民林先生說,這些車輛在這個路口闖紅燈已經成為常態,上下班高峰期尤為突出。
“想闖的人還是會闖”
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發現,多數人對北京處罰“中國式過馬路”并不知情。對于我市是否應該實行類似的罰款制度,受訪者的意見存在明顯分歧,約四成的市民表示支持,另約六成的市民則持反對意見。
“亂闖紅燈就應該罰款,不罰那些人,下次還是不長記性。”市民陳先生說。
“處罰重了不合適,處罰輕了不管用,還是應該以宣傳、教育為主。”市民楊小姐說。
也有受訪者表示,如果我市對闖紅燈的行人實行經濟處罰,應該循序漸進,通過媒體宣傳、引導告知后,再實行處罰效果更佳。
曾擔任文明交通志愿者的小張說,在他看來,雖然經常宣傳交通安全,但“想闖的人還是會闖”,如果強行阻攔,可能會發生更多摩擦。他坦言,早晚上下班車流量大時,路口為保證機動車通過,行人等待信號燈的時間會延長,此時就會有等不及的行人想闖過去,交警和協管員只能盡量擋在行人面前。“絕大部分行人還是會配合工作,對個別闖紅燈的人,還是應以勸說、教育為主。”
對于“中國式過馬路”,網絡上的討論十分火熱。不少網友認為,現行的交通法規將行人確定為弱勢群體,雖有規定行人也要遵守交規,但無論行人是否違反交規,一旦發生車禍,機動車都要負責,這就注定部分行人會理直氣壯地闖紅燈。甚至一些網友認為,要根治“中國式過馬路”,只要規定行人違反交規被車撞了要自負全責,一個月就能見效。
今年以來,四川、安徽等地開始對行人闖紅燈行為集中查處,并處以5元至50元的罰款。記者從市交警部門了解到,對闖紅燈的行人是否實行罰款,目前我市尚無規定,“還是以勸阻和教育為主”。
“主要還是對嚴重違法的行為進行處罰,主要針對機動車,對于行人和非機動車的一些輕微違法,只能進行教育。”在文明天橋執勤的交警張先生認為,比起機動車,行人和非機動車非常不好管理,尤其是行人的違法行為,“電動車違法還可以扣車,行人違法很多時候沒有辦法管理”。
據介紹,對闖紅燈的行人執行處罰,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警力有限,行人和非機動車秩序維護大部分是靠交通協管員,而協管員沒有執法權,因此處罰權最后還是要落到交警身上,但交警人力有限,不可能對每起違法都進行處罰。二是處罰需要有強制的手段。比如機動車違法處罰,可以讓駕駛人出示駕駛證、行駛證等,可以扣分,但是對行人和非機動車處罰,如果他們說沒帶身份證、沒帶錢,交警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據悉,我市從3月20日開始,對全市各大路段的交通違法行為開展為期一個月的交通環境大整治。交警部門提醒,行人應遵守交通規則通行,如果違反交通規則發生事故,也將負相應責任。
海南大學經濟學教授王毅武坦言,對行人闖紅燈行為進行處罰,執行難存在客觀原因,一是警力不足,民警在疏導交通的同時,還要肩負交通秩序維穩工作,工作壓力大;二是交通參與者素質不高,群眾意見大,執法有矛盾。他說,處罰并不是目的,希望市民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文明出行。
如何引導行人按信號燈行走,王毅武表示,治理“中國式過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質題,更是一道社會管理題,如何以規則引導文明行為,不是靠罰款就能一蹴而就的,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民意的參與和監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