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改革激發科技、勞動力和資本潛力
除了要進一步激發消費的潛力和第三產業的潛力,轉變發展方式還需要通過改革激發科技、勞動力以及資本的潛力。
除了要進一步激發消費的潛力和第三產業的潛力,鄭新立認為轉變發展方式還需要通過改革激發科技、勞動力以及資本的潛力。
在創新方面他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把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從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時間里,我國各級科研經費大幅度增加,投入比例已占G D P的1.89%,接近目標值2%。盡管發達國家一般都在3%以上,最高的瑞典達到4%,第二的芬蘭達到3.9%,1.89%并不高,但可喜的是,我國的科研投入總量已經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投入的成果已經初步顯現,其中一個標志就是申請專利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去年在國內申請專利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在國際專利方面,2010年美國申請了20000多項,我國申請了8000多項;到2011年,美國申請專利數量基本上沒變,我國卻增長了20%以上。如果按這樣的相對比例關系發展下去,到2015-2016年,中國申請國際專利的數量就有可能趕上或者超過美國。
現在創新這方面還有兩大潛力有待發揮。一個是國有企業。現在民營企業申請的專利占整個專利申請量的67%,已經成為自主創新的主力軍,國有企業在這方面動作慢一點。值得高興的是,國資委在去年發布了《關于發揮國有企業在自由創新中的骨干和帶動作用的若干規定》。這個文件最大的突破就是提出把國有企業創造的技術成果列入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核范圍之內。相信國有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會得到提高。真正一些行業性的技術,還是國有企業才能擔當重任,例如大飛機、航天航空、高鐵技術等,民營企業干不出來。國有企業登上自主創新的舞臺,擔當起主力軍的潛力很大。
第二大潛力是高校。前年,全世界的高等學校按照申請專利的數量進行排名,前50名里沒有一所中國高校,美國則有30個,可見中國的大學跟美國大學在創新能力上差距很大。關鍵就是改革教育體制,引入競爭機制。現在一個好的勢頭是,根據計算,到2015年我國大學招生就要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階段,到那個時候,我國的大學招生就是學生挑學校了,有一些學校可能因為招不來人自己關門。有了這樣的競爭機制,我國的大學才有可能變成一個真正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學校。
在激發勞動力以及資本的潛力方面,鄭新立說,未來十年,我國要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面臨的關鍵難題是提高目前農村7億人口的收入水平,盡快解決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現在城鄉收入差距是3.2:1,光靠城市的收入要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是難以實現的。根據研究,全世界進入高收入行列的國家和地區,一般都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城市化率達到70%左右;第二,農業勞動生產率接近或者超過第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第三,農民的人均收入接近或者超過城市居民的收入。我國現在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只占第二、三產業的28%,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鎮居民的31%,所以不消除勞動生產率的巨大差距是難以提高農民收入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就要搞現代化、集約化農業。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第一,勞動力轉移有出路。目前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都轉移到東南亞去之后,我國將失去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到那個時候再來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沒有辦法了。第二,社會資金大量富余。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個投入不能靠政府,政府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靠農民自身積累也不可能。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證明,哪個領域對社會資金開放,哪個領域發展就有活力。農業現代化如果不能引入社會資金將會是遙遙無期。第三,市場對優質綠色農產品需求旺盛。現在農產品只要有質量信得過的品牌,即使價格高一點城里人也愿意買。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是不可能保證質量的。只有搞現代化的大農業,搞合作社,搞農業公司,搞家庭農場,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第四,農機的生產能力完全能夠滿足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實在沒有的可以進口。
要抓住現在這個機遇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要實行土地確權頒證,把經營權證頒發到戶。這樣土地就可以轉讓,轉讓出來以后就可以獲得土地轉讓的收益。通過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允許農民出讓房產,允許流動,這會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把農村的房子賣了,就能在城里買房子。所以土地制度改革是挖掘土地資源,滿足城市化建設用地需要的一個重要的舉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