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考考出668分的高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學生小楊成為全州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小楊的母校來鳳縣高級中學,不僅在成績發布當天為他組織了隆重的“巡街”活動,更于今年4月在學校立起了他的一座塑像。
事件經微博曝光后,學校于5月2日拆除了塑像。但留在基座上“開創了來鳳教育的新篇章”的字樣,依然深深映入人們的眼簾。
校方稱“狀元”書寫了平民教育的神話
5月2日晚,記者趕到學校。校門的主教學校樓前有兩座塑像,其中一座,上半部分的人像不見蹤影,僅剩孤零零的基座。
基座上鎏金刻著人物簡介:楊某,在我校2012年首屆高考中,他以668分喜中恩施州理科狀元,榮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來鳳近幾十年來第一個全州理科狀元,開創了來鳳教育的新篇章,書寫了平民教育的神話。
據了解,去年高考發榜當天,為慶祝小楊摘得恩施州理科狀元,學校曾組織師生慶祝,幾名學生抬著大大的“喜報”牌走在前面,小楊胸戴大紅花、站在一輛轎車上,緊隨其后的是數十人組成的腰鼓隊。
來鳳縣高級中學校長周曼說,小楊的雕像于今年4月2日樹起,所花費用都是朋友們贊助的,并非公款。
周曼說,為小楊立雕像的本意是激勵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本來設想凡有學生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校方都將為其樹立雕像。“我們含糊地跟小楊提過,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但口頭上基本同意。”
遠在清華讀書的小楊備感壓力。他說,去年高考前,校方曾告訴學生,如果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學校會為其樹立雕像。但自己的雕像真被立在校園里,學校事先卻并未與他聯系。
來鳳縣教育局局長黃萬國稱,學校立雕像的做法有違教育初衷。“學校適當宣傳一下無可厚非,但要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以展板等形式,介紹楊元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黃萬國說。
學生晚上10點50分才下最后一節課
位于來鳳縣翔鳳鎮的來鳳縣高級中學,是一所民辦公助性質的全日制寄宿學校,建校不到5年時間,只培養出一屆高中畢業生。與這所學校相距不遠的地方,有一所公辦高中來鳳縣第一中學。
每年中招開始前,這兩個縣里僅有的高中就開始生源搶奪,發傳單、登廣告、上門做工作,不一而足。一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老師告訴記者,有時候為了挖到好學生,校方甚至不惜花重金,就是為了搶來尖子生。
來鳳縣高級中學教學樓上寫著八個大字——我們懷著大山之夢。這里的孩子每天6點20分之前起床,直至晚上10點50分才下最后一節課。
記者看到,晚上10點多,教室里仍然坐滿了同學,大都埋著頭沙沙地寫著;一位老師在教室里來回走動,查看同學學習進度;有幾個學生因為過度勞累趴在書堆里休息。
在一個高三教室,書堆成的“小山包”往往占據半個課桌。教師后面的黑板上,貼滿了一張張表格,是班級的“目標墻”,上面清楚地寫著每個同學高考時的各個科目的目標分數。一位同學告訴記者,每次模考之后,大家都會跑到后面核對,看成績與目標分數的差距,時刻提醒自己要趕上來。
小韓是班上的尖子生。同學們說小韓有個外號叫“不喝水”,這源自于他上課時從來不喝水,免得中途上廁所。小韓告訴記者,進入沖刺期,大家都以習題練習為主,一刻不停地做,從早上做到熄燈。甚至熄燈之后還不“過癮”,一起變戲法似地拿出床頭的充電小臺燈,直至12點。第二天六點鐘又早早地爬起來。
除了讀書山里孩子如何跳出農門?
來鳳縣地處湘鄂渝交界處,居有土家、苗、侗等十多個少數民族,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村年人均收入僅為2300多元。初中畢業后,山區子弟面臨兩個選擇,打工或上學。對于上高中的農家子弟來說,高考是他們跳出農門的唯一出路。
黃萬國坦言,來鳳縣地處偏遠山區,由于基礎條件不好、待遇差,211高校畢業生很少愿意來這里教書,有的呆上一兩年就想方設法離開。全縣每年高中應屆畢業生不到3000人,只有100多名學生能夠上一本線。
黃萬國說,每年不出幾個名牌大學生出來,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都覺得臉上沒光。這里能出一個清華學生真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當地群眾認為,來鳳縣高級中學“為來鳳縣爭了氣”“證明我們來鳳的教育還是可以的,應該受到表彰”。不過,給狀元“游街”和“塑像”,人們則普遍認為“太過了”。一位姓李的婦女說,“他還是個孩子,又不是科學家、將軍那些貢獻突出的人,塑雕像太夸張了。”
一位當地教師說,針對來鳳縣高級中學為狀元學生塑像一事,網絡批判的聲音較多。但需要深思的是,對于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來說,他們想要走出大山,除了讀書考學外,還能有什么辦法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呢?我們的教育如何讓山里的孩子也實現多元的人生夢想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