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安局新聞辦公室值班人員:哦,我們現在還沒有相關的情況,應該是還沒到我們這。這個微博上有提到吧,但具體怎么一個過程,我還真不清楚。
看來關于這名游客破壞展室玻璃的動機,公安部門還需要調查。那么,對于大家關心的另外幾個問題,我們又能得到什么解釋?例如,這座名字聽起來有些拗口的鐘表,貴為清代文物,怎么能臨窗陳列呢?文物保護又怎能如此掉以輕心?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晉宏魁描述了翊坤宮展廳的情況。
晉宏魁:就跟咱們住家一樣,四合院、平房誰都去過,它廊子下面就是窗戶,窗戶打破了,里面就是這些陳設。因為故宮的原狀陳列,50年代還能讓人進去看,現在人越來越多了,所以在北京甚至其他地方,所有的宮殿建筑和園林建筑,露天的這種原狀陳列的部分,全都是保持原樣的,因此不能讓游人進到里面去參觀了。
換句話說,如今的翊坤宮,保留了它作為清代嬪妃居所時的原狀。窗戶和窗臺的位置、以及窗臺上擺放的座鐘,都是歷史的原貌。這就是“原狀陳列”。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曹欣欣認為,僅從博物館學的角度看,這次被損壞的鐘表臨窗陳設,其實無可厚非。
曹欣欣:故宮的原狀陳列,在博物館界看來,它遵守了原狀陳列的原則,這種做法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它要完全按照歷史的原狀去擺放室內的物件,這是應該的。它應該還原給觀眾一種原狀的歷史感。這應該說沒有錯誤。
既然是原狀陳列,這次被打碎的玻璃窗是否也是明清時的老物件呢?晉宏魁介紹,具體到某一塊玻璃的"身份",還需要進一步查閱檔案,但是從以往的經驗和這塊玻璃的尺寸來看,它應該不是文物。
晉宏魁:這玻璃很難說,因為那么大塊的玻璃,都是比較晚(安裝上去)的。檔案中你能看到,一直到雍正末期、乾隆王朝的前期,在這個交接的時期,如果宮里安一塊玻璃,就是換一塊玻璃,都要經過皇帝批準的。那時候玻璃還是很珍貴的,而且當時用北京話叫“窗戶眼”,因為那玻璃很小。窗戶不是有很多花欄、花格嗎,是按照那么小的花格來鑲的。
揭開了座鐘的陳列位置和玻璃窗的身世之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既然這塊玻璃處于游客伸手就能觸及的地方,又起著保護屋內文物的作用,為什么不未雨綢繆,換成不容易被打碎的鋼化玻璃呢?對于這種質疑,晉宏魁也感到很無奈,因為以故宮的特殊歷史文化地位,它的任何陳設都是不能輕易改變的。
晉宏魁:我覺得你們作為媒體可以把這個跟大家解釋一下,這個事其實很容易說的。故宮的東西不是說你隨心所欲的,想換什么就換什么,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所有宮廷的原狀任何一個更改、任何一個更換,都是要經過嚴格論證的。而且哪個地方需要換,哪個地方不需要換,故宮那么多玻璃呢,是不是都需要換(鋼化玻璃)啊?當然,如果正常損壞的話,那你更換也是可以的。
話雖如此,但是事實已經證明,這類原狀陳列展示的玻璃窗,有被游人破壞的風險。這能不能作為故宮更換防碎玻璃的依據呢?晉宏魁表示,即使如此,也要在最小程度上、用最謹慎的態度去改變故宮的原貌。
晉宏魁:比如說那地方游人太多了,游人太過于集中了,危險性太大,那沒辦法,只好換了。但換也只能換跟游人高度差不多的那塊玻璃,大家趴窗戶的那個地方,再高地方的玻璃也沒有必要再換了。大家只能趴著玻璃往里看,這種方式本身確實不好。我也想馬上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這種既保存著珍貴歷史文物,又要跟游客親密接觸的原狀陳列,國際上是怎樣在旅游開發和文物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呢?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曹欣欣舉了一個例子。
曹欣欣:對于原狀陳列,國外也有很多。比如莎士比亞故居,它是一個比較大型的原狀陳列。有工作人員隨時保持警惕,保證沒有參觀的人去用手觸摸。同時它有一些說明牌,提示大家不要觸摸。當你靠得非常近了,他會及時地制止你再往前靠近。也有的是使用紅外感應。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是,就是他們的國民素質,大家都知道在那種環境下應該保持什么樣的參觀秩序。一般來說,在國外的原狀陳列秩序都是良好的。
另據5日凌晨4點08分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的消息。嫌疑人汪某,男,22歲,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人,已因故意損毀文物罪被刑事拘留。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