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耕細作”到“免耕懶作”
——吉林開啟春耕生產方式新變革
不整地、不滅茬、不打壟,地里遍布玉米秸稈,表面看就像撂荒地……春耕時節,在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梨樹縣,越來越多農民正在改變傳統的“精耕細作”,代之以“免耕”的保護性耕作,糧食產量高、效益好,開啟農業生產方式的新變革。
14日,在梨樹縣梨樹鎮高家村,一臺樣式怪異的播種機正在鋪滿秸稈的田間播種,村民席俊華告訴記者,種了一輩子地,始終認為多下工夫、精耕細作才能打高產,沒想到去年開始學習免耕的保護性耕作以來,不但省事了,每公頃還多打了3000斤糧。
“原來種地的工序很復雜,費時、費工、費力,成本投入越來越高。”席俊華說,他家的地就在縣里搞的保護性耕作試驗田旁邊,剛開始大伙都不信,但人家連著試驗了好幾年,每年產量都比自己家的地高很多,不由得大伙不信啊!“如今種地,只剩下播種、打除草劑、收獲三個環節,其他都不用管,農閑時間多了,大伙賺錢的機會也就多了。”
席俊華家里1公頃地,以前都是農忙的時候在家干活,農閑時外出打短工,如今大部分時間都是農閑,他索性在家里搞起了蔬菜大棚,去年光是大棚的收入就超過10萬元。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東北農村種地,過去要打高產,主要難題是溫度,隨著自然環境等客觀條件的變化,如今的主要矛盾是水分,傳統的“精耕細作”容易導致土壤中水分散失,而“懶人種地法”則更適合涵養水分。
黑土層越來越薄、犁底層越來越厚、化肥越用越多、土壤越來越板結……多年來“掠奪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讓肥沃的黑土地疲憊不堪,地力不斷下降。作為享受國務院津貼的農業專家,王貴滿近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性耕作的研究與推廣。秸稈還田,有助于緩解風蝕土地,保護黑土層,減緩水土流失,秸稈腐爛在地里,還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
“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土地,平均每平方米有蚯蚓130條,而傳統精耕細作的土地,只有五六條蚯蚓。”王貴滿說,保護性耕作可以迅速恢復土地生態,蚯蚓對于疏松板結的土壤作用巨大,玉米的根系可以扎到1米多深,可以獲取更加豐富的養分,所以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目前全縣推廣面積已達50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十分之一,且示范效應正在向周邊縣市拓展。
專家認為,東北地區應普遍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能涵養水源、培育地力,還有助于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及現代農業的發展。據了解,美國、加拿大的大型農場,基本都采取保護性耕作的方式。
“懶人種地”更加科學,讓很多農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接受這種方式,一場農業生產方式的新變革,正在吉林農村悄然啟幕。“保護性耕作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如土地生態恢復后,病蟲害、鼠害、火災隱患等問題,都還需要配套研究解決。”王貴滿說,從東北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保護性耕作應該是未來發展方向。(記者王曉明、姚友明、魏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