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孤獨無語的表情讓南京曉莊學院學前專業的史愛華老師至今難以釋懷。
這位有著30年教學經歷的老教授在路過某個鄉村時,曾試圖跟一位蹲在地上低頭不語幫奶奶捆蔬菜的小女孩聊天兒。不料,小姑娘自始至終都沉默不語,對話都是由一旁的奶奶代答。
史愛華從奶奶口中得知:小女孩父母都在外打工,村里沒有正規幼兒園,私人幼兒園學費太貴,大家都不愿讓孩子去,村里留守的小孩大都由家里老人看管。
“我無法預測她和更多留守兒童的未來,但可以肯定,他們的學前教育現狀很讓人揪心。”史愛華老師為此承擔了教育部的一個研究項目全納教育視域中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問題研究。
“全納教育”作為一種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也就是說,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的生命個體,都應該接受應有的教育。
自2011年起,在史愛華老師的帶領下,該校31位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用了近兩年時間,以志愿者身份奔赴江蘇、安徽等地的26個鄉鎮,針對“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現狀展開實踐調查和志愿教學服務,指導258名留守兒童完成了500多幅美術作品。
這項長達兩年的調查再次印證了史愛華的擔心:“很多留守兒童在人生之路的起點上,并沒有朝著文明人的方向走。”
學前留守兒童分不清顏色也不會看紅綠燈
在一次調研中,有兩個4歲雙胞胎小姑娘雙手著地爬入超市索要糖果。這讓在場的人都感到很吃驚。經了解,小姑娘平時由奶奶照顧,父母都在外打工,在地上爬著玩是她們的常態,奶奶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隨她們去”。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已超過6000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隨著農民工群體的不斷增多,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
由于留守兒童大都缺乏學前教育的正面引導,城鄉幼兒的認知水平差距很大。在史愛華針對城鄉6歲學前兒童的調研分析里,100分的測試卷,城市兒童平均得分90分上下,而鄉村兒童只有20~30分。
“有的鄉村兒童到了入園年齡分不清顏色,不知道過馬路要看紅綠燈等常識,更多的留守兒童都處于‘放養’狀態,缺乏應有的常識。”史愛華說。
為了能進一步深入開展調查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問題,獲取更多留守兒童由于教育缺失而導致生活經驗不足的真實數據,解讀留守幼兒教育缺失的家庭因素,史愛華針對6歲幼兒應有的經驗積累和行為習慣,創編了一套涉及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口答測試題作為調研題目,同時向她的學前教育班的同學們發出了實踐邀請。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所以我希望班上的同學可以加入進來,一起給留守兒童帶去更多關愛和幫助。”史愛華說。
從2011年寒假起,全班31名同學在史愛華的指導下積極備課,準備好調研課題后,按照各自老家所在地的就近原則,分頭前往蘇皖兩地的26個農村,為村里的留守幼兒進行互動式教學服務,獲取了大量關于留守幼兒前學習能力的數據。
近九成農民工返鄉閑暇時間選擇打牌而非陪伴子女
負責鹽城地區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實踐調研的李揚,與3名同學組成調研教學小組,用了一周時間在鹽城市建湖縣對接到了3所留守兒童幼兒園。
一個智力發育有些遲緩的男孩引起了李揚的注意。當別的孩子用五彩繽紛的顏色描繪春天時,這個6歲小男孩卻只用紅色畫筆勾勒自己心中的圖畫:紅色的小鳥、紅色的太陽、紅色的云朵、紅色的小人……
“這是媽媽的顏色”。原來男孩的母親曾給他織過一件紅毛衣。母親長期在外務工,在男孩簡單的思維里,紅色就意味著媽媽對自己的愛。
在一道有關“爸爸送禮物給自己”的測試題中,有個小男孩一直低頭不語,當被問到時已經是滿臉淚水,“爸爸在外工作很久沒回家,我想他”。
對很多留守兒童而言,農民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父愛母愛有名無實,逐漸給留守兒童在性格的養成和行為習慣上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在后期的調研中,數據也證實,留守幼兒的“前學習能力”及格率僅達到29%,優秀率更只有0.75%。而對城市在園幼兒進行相同測試的數據顯示,他們的“前學習能力”及格率達98.8%,優秀率達69.7%。
留守幼兒和城市在園幼兒在測試時的表現也相差甚遠:87.53%城市幼兒能夠積極配合測試,留守幼兒雖然有一定的“求知興趣”,但是總體評值不及城市幼兒的1/2。在測試中顯示出來的“消極反感”的次數上,留守幼兒是城市幼兒的26倍。
相對于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匱乏的諸多表現,農民工家長落后的教育觀念也讓調研的同學們感到很無奈。
2012年寒假,在史愛華的指導下,調研小組的同學們利用農民工春節返鄉休假的時間,對465位農民工展開了問卷調查。
很多農民工抱怨:“幼兒園不學語文、不學算術,進去兩個月,一個字也不會寫,不如不去。”
在一道有關“某地需要捐錢建造一所幼兒園和一座寺廟”的測試題中,有90%的農民工都選擇把錢捐給寺廟。
調查還顯示:夫婦都在外打工的有317位,占調查對象的68.2%;大部分農民工都沒有幼兒園的學習經歷,對幼兒園沒有直觀感性的認識;有297位農民工認為幼兒園學不到東西,不值得花錢,孩子交給老人帶更好;89%的農民工都選擇在返鄉期間把閑余時間用來打牌,而不是陪子女。
“家庭教育觀念滯后是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留守幼兒的成長環境都需要切實改善。”史愛華感慨。
我的畫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嗎?
藍色的海水、白色的云朵、五顏六色的小昆蟲……盡管它們的構圖稍顯凌亂,但在南京曉莊學院學前教育(1)班的同學們眼里,這些出自258名留守兒童筆下的稚嫩圖案,卻是世間最動人的畫作。
“老師,我的畫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嗎?”當盛筱薇指導的幾名留守兒童拿著自己的“涂鴉作品”問她時,她把孩子們的話悄悄記在了心里。
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兩地相隔,很多孩子的內心都很渴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實踐志愿服務結束之后,盛筱薇把為孩子們辦畫展的想法告訴了其他同學,大家不謀而合。校團委和史愛華老師也積極配合,把500多幅留守兒童的畫作進行掃描、排版,對作品信息一一核對,積極籌辦畫展。
“這不僅僅是我們畢業之際獻給學校的一份禮物,最重要的是我們幫助留守兒童實現了他們的小夢想。”盛筱薇說。
近日,“畫筆尖上的夢想”首屆留守幼兒畫展在南京曉莊學院開展。
史愛華老師介紹說,希望通過畫展能讓更多留守幼兒進入社會公眾視線,向社會傳達一種“專家主導、專業支撐、志愿者參與、共青團組織”四位一體的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模式。
“通過大學生志愿者的支教服務來實施留守兒童的非正規學前教育,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史愛華老師說,“這既是對留守兒童的一種教育援助,又能使大學生增加實踐才干,培養社會責任感。”
史愛華老師還為此編寫了《全納式學前教育資源》和《全納式學前教育讀本》叢書。它可提供給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長或其他學前教育的志愿者,按照讀本的提示,自行對孩子進行學前教育,以此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留守幼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