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湖北宜昌一名女士因手扶電梯突然斷裂墜亡;15日,廣東深圳一名女護士被電梯夾頭身亡……剛剛過去的一周,國內連續發生多宗電梯奪命事故。雖然,這些事故均將責任劃分給物業公司、小區業主等電梯管理者、使用者,但如何讓物業公共維修基金及時、高效地用于電梯維護,亦需公眾繼續追問。
奪命電梯三天前“檢驗合格”
在近年來發生的電梯安全事故中,多數涉事電梯均被“檢測合格”,深圳“5·15”電梯事故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電梯在事發前三天剛剛接受了檢測,結果“合格”。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事故原因在于該電梯維修工違規使用了潤滑油。
由于電梯運營過程中涉及產權所有者、實際使用者、物業管理者等多個主體,因此,多個城市近年來陸續出臺相應的辦法,將責任主體進行明晰。例如上海2012年明確提出物業服務公司作為居民電梯使用單位,要負責落實電梯日常維修、檢修檢測和改造大修,嚴重不履行的將受到法律制裁。廣州今年年初也出臺辦法,物業公司或者業主代表等“使用管理者”應當保證在用電梯處于“適宜運行”狀態。
上海和廣州的做法不盡相同,但卻同樣將維修和檢驗單位的責任排除在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梯專家說,正是因為對年檢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約束,檢測人員不需要擔責,使得很多電梯維保公司檢測電梯純屬走形式,瞧一下,收個費,貼個合格標識,一切搞定結束,讓電梯繼續帶病使用。“將電梯安全責任轉移給既不懂技術、又缺乏協調能力的電梯使用者和所有者,難免推脫責任之嫌。”
“帶病”電梯:報廢了之還是加強維護保養?
我國大規模建設高層住宅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所謂的“老舊電梯”,使用年限不過15年左右。一些輿論將安全事故頻發的矛頭指向電梯的使用年限。
專家對于強制報廢,意見分歧很大。廣州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電梯專家蕭順棠認為,使用年限和電梯安全性之間并沒有直接相關關系,決定電梯安全性的,是維護保養、管理水平和使用水平,國外有些電梯超過100年都仍在使用,僅依據使用年限來執行強制報廢的標準并不適當。
蕭順棠以廣州市中心某老牌五星級酒店作為例子,“這家五星級酒店的電梯是上世紀80年代安裝使用的,30年了,因為管理到位,所以現在電梯的狀態還是非常好。”
廣州市某住宅小區業主陳先生說:“電梯生產企業和維修保養企業,當然希望出臺限期強制報廢政策,這樣既可以極大地增加市場需求,又可以降低電梯維護難度。但是,更換電梯,對于業主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負擔。而且無端縮短使用壽命,也是很不環保的。”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國內并無關于電梯強制報廢的統一標準,只是用主要部件技術參數加以判斷,而非使用年限。如,上海市于2012年底率先實施地方性的電梯主要部件報廢標準。廣州市規定,使用超過15年的電梯,可由使用管理者委托電梯檢驗檢測機構或原制造單位進行安全技術評價,并根據評價意見作出更新、改造或重大維修的決定。
有錢閑置 沒錢“治病”
電梯設備老化,應該從實際出發,該修當修、該換當換。道理雖然簡單,卻由于經費牽涉到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等多方的利益和矛盾,操作起來并不容易。
以廣州市的情況為例,該市電梯安全管理辦法明文規定,住宅電梯保修期滿后的更換、改造、維修費用,依法從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中列支。但該資金的申請程序十分復雜: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或業主代表提出維修方案,方案要經過“列支范圍內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2/3以上的業主”和“占總人數2/3以上的業主”簽名同意,經兩次公示后方可向管理部門申請列支。管理部門審批同意后,要在維修工程竣工驗收后,才能辦理維修資金劃撥手續。
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這一程序過于復雜,不少物業服務企業存在畏難情緒導致簽名難,相當一部分小區業主不容易申請成功。截至2012年10月底,廣州房屋維修資金歸集總額超過81億元,但累計使用金額不到8000萬元,大約只有總金額的1%。
以廣州市白云區某樓齡10年的住宅小區為例。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業經理告訴記者,10年來,物業公司只在前年申請過一次公共維修資金,目的是修理小區的安保三方通話系統,申請列支金額17萬余元。“為了取得足夠的簽名,我們是挨家挨戶給業主打電話。”這名物業經理說,“維修的時候是公司先墊付費用,等到公共維修資金批下來,錢到公司賬上,已經一年多了。”
更難辦的是,一些老舊小區由于產權復雜找不到公共維修資金,電梯改造更新所有資金只能靠業主自己來重新籌集,業主對分攤部分看法不一,很難取得統一意見。無奈之下,一些物業公司干脆對“帶病”電梯一封了之。
專家建議,房屋主管部門要在確保維修資金使用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辦理程序,縮短審查時間,提高維修資金使用的辦理時效,特別是設置緊急情況下使用維修資金的情形和規定。(記者扶慶、賴雨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