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23日報道,俄羅斯一個裝載老鼠、蠑螈等生物上太空進行測試的太空艙,近日返回地球。但是,在長達1個月的太空旅程后,大部分被送上太空的動物均“壯烈犧牲”。
為測試在長期的太空飛行下,生物如何適應無重力狀態及無重力狀態對生物的細胞結構、繁殖能力的影響,這個載有45只老鼠、8只蒙古沙鼠、15只蠑螈、數只蝸牛、數條蛇和一些植物的Bion-M太空艙,于上月升空。這些動物被關在5個特殊容器中,容器在進入軌道后自動打開,等到返航前又自動關閉。在太空船中還搭載了用來測量心率、血壓、輻射水平等各項數據的二十多臺測量儀器和其他科學裝置。
該太空艙在距離地面575公里的高空圍繞地球旋轉1個月,5月于19日返回地球,在距離莫斯科東南約1200公里的奧倫堡(Orenburg)著陸。
除了15只老鼠及小量蝸牛等小生物幸存了下來,大部分動物未能熬過漫長旅程,據科學家判斷可能是與裝備故障或太空生活壓力有關。負責此次研究的俄羅斯醫學及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西霍夫(VladimirSychov)表示:“這是首次有動物被單獨送上太空這么久……少于半數的老鼠生還,是意料之中的。不幸地,由于儀器失靈,我們失去了所有的蠑螈”。研究員希望,這次實驗能助科學家研究長期太空旅程對動物的影響,從而探索載人探測火星之路。
俄國家航天研究中心生命科學部主任吉耶梅特戈克蘭科克表示,這一科研項目“在人類適應失重領域又邁出了關鍵一步”。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的官員稱,俄羅斯明年還將進行一次新的生物太空實驗,屆時將發射一艘攜帶微生物的飛船,為2030年的載人登陸火星計劃服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