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三沙市政府所在的永興島只有兩點幾平方公里,但已經是南中國海上最大的島嶼。三沙建市到現在將近一年,這里的各項建設也在加速,這幾天天氣很熱,工地還在照常施工。讓我們跟隨前方報道組的腳步,一起去一個特殊的工地:永興島的第一個文物修復工程:
永興島宣德路旁邊,日本炮樓的遺址裹著藍色的圍擋,跟其它工地不同,這一處文物修繕工程的現場,并沒有轟鳴的機械聲。
現場施工員張進和:在外面看,不像在工地大張旗鼓那般熱鬧,我們現在做的都是一些比較細致的活。
這樣的慢工細活,為的就是保證文物的修舊如舊:
張進和:根據建筑原來的風貌去修,修出來以后的效果要和原來這個文物建筑基本上是一致的。
永興島宣德路邊的這座日本炮樓建于1939年,高9米,共三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占西沙群島的證據。海島上氣溫高、濕度大、鹽分高,這樣的環境對文物腐蝕嚴重,也給修繕工作帶來不小的難度。
張進和:它主要是整個結構已經松散了,而且另外一個墻面有問題。
現場作業的隊伍來自廣西文物保護研究設計中心,專門從事文物的修繕工作。施工員張進和介紹,針對島上的特殊環境,修復中也會采取特別的工藝:
張進和:因為這邊的環境高濕、高溫,對水泥腐蝕是比較嚴重,所以做完墻面以后我們還會采取一個工藝——噴上一層保護膜,使它與高溫高濕環境完全隔離開,減少對建筑的破壞,這樣能夠保持久一些。
修繕用的材料也要保持傳統,比如像當年一樣,多用石灰砂漿,少用水泥。炮樓上拆下來的部分,也有工人在專門處理,去掉表面的一層水泥,把里邊灰白相間的顆粒砸散,準備重新用作修復的材料:
“這個表面太久了,有一個坑坑洼洼,現在新做的做不出這個效果,所以想辦法做,看怎么樣……”
永興島上白天陽光強烈,體感溫度接近40度,夜間的最低溫度也有29度。但是為了保證進度,每天也要施工八九個小時,當然會盡量避開中午最炎熱的時段:
張進和:6點半都已經開始了,人員都已經進場,下午也施工可能稍微晚一點,避過中午最熱的時候,大概下午2點半以后,一直做到天差不多黑的時候,能夠多做一會兒做一會兒。
張進和介紹,島上沒有可用的建筑材料,只能一趟一趟用船運過來,造價是普通工程的幾倍:
張進和:這都第五趟了,還沒有運完。估計還得2-3趟。主要材料有鋼筋、水泥,有鋼結構,石子沙,還有一些小的工具。
對于我們不少人來說,是很希望能去西沙,去永興島旅游的。但是在島上的做這樣辛苦的勞動,又是什么感覺呢?
工人:沒來的時候,覺得三沙這個地方比較神秘,挺向往的,來了以后多多少少會帶著這個熱情去看一看,多拍一些照片,發微信啥的。
幾個月的時間,新鮮感總會過去,工人們現在更多地是面對手里的工作,和相對單調的生活。施工員張進和說,從前幾年做現場評估開始,他已經來過幾次永興島,每次來,都有新變化:
張進和:變化很大,幾年前來的時候這都沒有,像現在啤酒休閑廣場那個地方現在全是空地,現在已經建設很不錯,已經初具規模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