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7個鄉鎮的中小學生,在食用學生“營養餐”后500多學生嘔吐、腹瀉、頭暈,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癥狀,其中20多名學生情況較為嚴重。
這讓人想起了今年上半年,湖南鳳凰、云南富源等地相繼爆出“營養餐”“縮水”甚至發霉的事件,學生“營養餐”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的營養改善,目前,全國有超過1/3的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惠澤學生超過3000萬人。從2012年春季學期起,青海省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為45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每人每天補助標準為3元,僅大通一縣,學生每年“營養餐”補助就達2800多萬元。
“營養餐”補助這筆“生意”都是誰在做呢?據悉,目前學生營養餐分配模式主要包括食堂供餐、企業供餐和家庭托餐三種,對于非寄宿制學校而言,大多實行的是企業供餐模式,食品則以糕點和未加熱的牛奶為主。“一個重要問題是,單憑教育部門的力量,很難對企業配送的‘營養餐’從生產到食用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行有效監管。
企業供餐,難以監管,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據說大通縣全縣為了“營養餐’招了四次標,結果還是出了問題。“牛奶喝到嘴里就覺得味道不對,有一種奇怪的辣味,我當時沒在意就全喝了。”一學生說。結果是500多人中毒,如此大面積的食品變質居然會出現在學生“營養餐’上,這個標是怎么招的?
檢查結果很快就會出來。但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效的監管辦法,“營養餐”成了“鬧心餐”還是會沒完沒了,國家提供補助的良苦用心都付諸東流。(童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