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先進設備,從發現火情到反饋回來不到10秒,太過癮了!”6月初,面對來訪的記者,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李之龍正興奮地向大家介紹剛剛引進的新設備——護林防火視頻監測系統,有了它,管理站就能第一時間掌控未知的災情風險。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層巒疊嶂、山高林密,面對76萬畝的珍貴雨林,鸚哥嶺管理站僅有27人的規模,實在是太少了,即使加上200余名護林員,難度也并不會降低多少。不久前,鸚哥嶺引進的護林防火視頻監測系統第一期工程正式完成了,在一個星期前的測試中,該系統反饋火情之迅速讓鸚哥嶺的青年振奮。
“測試中,我們的人在系統監測范圍內點了兩個火把,不到十秒現場情況就反饋到了監控室,發出警報。”同時,監控指揮屏幕墻實時顯示前端采集點的圖像,圖像中同時包括相關數字信息如坐標、時間等,一目了然。李之龍用“過癮”兩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盡管目前一期工程僅有兩個監測點,二期、三期工程也馬上要開建了。
鸚哥嶺雨林中蘊藏著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資源,為進行保護工作,需采集它們的圖片,然而,如何才能將這些珍禽異獸準確地抓拍、尋覓到是鸚哥嶺青年們苦惱的事情?
據了解,在2009年,為方便調查動物蹤跡,保護區首次引進了7臺膠卷紅外觸發相機,“利用熱感應效應,在動物經過拍攝區域時,它們的熱量可通過紅外線傳導到相機,從而激發相機自動進行拍攝。”李之龍說。用紅外相機監測物種優勢非常明顯,鑒定準確,而且受不同的棲息地環境類型影響小,還可24小時不間斷工作。
然而,這種相機也有不足之處,拍攝照片量較少、對小型獸類抓拍不力等。于是,2010年,保護區開始對紅外相機更新換代,全部換成了數碼相機,較之前的膠卷相機,數碼相機存儲量更大,電池使用時間更長,在數據的處理上也方便很多。
站長李之龍告訴記者,目前,整個鸚哥嶺雨林里有270個監測點50臺紅外線相機。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等;國家II級保護動物小靈貓、水鹿等都是由紅外線相機拍攝到的,為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提供了豐富影像資料。
李之龍說,目前,鸚哥嶺核心團隊共有31人,其中博士2人,碩士6人,大學23人(7人在讀研究生),平均年齡31歲。保護區還采取招收基層群眾共同參與保護的形式,已有230名周邊社區群眾參加基層管護團隊,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強科研素養、認真、充滿求知欲的鸚哥嶺護林“土專家”。
此外,保護區還制訂5年招收計劃,今年還將吸收林學、植物學、社會學等學科的4名碩士畢業生。
相關鏈接:
鸚哥嶺精神需要堅守更需要傳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