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個吃螃蟹”的黑龍江省大慶市開始至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先后有14個省份的部分縣市進行了公車制度試點改革,但能夠長效堅持的只是少數,多數試點受多重因素影響或“夭折”,或停滯不前,甚至一些試點已出現公車“回潮”(6月13日《經濟參考報》)。
如果說大慶是公車改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話,那么,1998年開始的大慶公車改革至今在中國已有十幾年歷史;而且,參與公車改革試點的省份將近一半。然而,試點改革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改革不是停滯就是“夭折”或是“回潮”,這顯然不符合改革初衷,何以如此,值得深刻反思。
從專家分析來看,公車改革“夭折”、停滯、“回潮”的原因大概有三點:一是補貼標準設計不合理引發質疑、遭遇失敗;二是缺少更高層面統籌導致改革受挫;三是盡管一些地方公車改革取得成效,但由于財政壓力等原因試而未推。但在筆者看來就一個原因:由于缺少“頂層設計”和民眾參與,造成地方政府自我改革失敗。
毫無疑問,14個省份的公車改革,地方官員既是改革的設計者、推動者,又是被改革的對象,這樣的雙重角色很難同時演好,陷入“夭折”、停滯、“回潮”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誰都不想“割自己的肉”。如果“頂層”設計公車改革方案,公眾監督方案落實,地方政府只扮演被改革的對象,顯然,改革效果會大不一樣。
在筆者看來,中國公車改革經過十多年試點,應該到了總結改革經驗、統一改革模式、全面正式推行的時候了。因為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無休止試點下去;再說,多數公車改革以失敗告終,不應該再執迷不悟、停步不前了,應該借助中央“八項規定”的“東風”,在中國大地上重新掀起一場公車改革。
首先是總結各種改革經驗。試點改革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經驗,都有值得吸取的教訓和“營養”。而且,國外公車的改革和管理經驗同樣值得借鑒。其次是根據各種經驗來設計適合中國國情的統一改革模式。再者,成立專門的部門、制定專門的改革方案來推進中國公車整體改革。
由于各地公車改革各行其是,顯然都是碎片化的改革嘗試。公車改革試點階段可以嘗試多種模式,但如果全面車改,必須要形成統一模式,因為各地的情況大同小異,都是納稅人在為公車或公車改革埋單。只有形成統一模式,而且這種模式由“頂層”來設計,由公眾參與設計,才有希望獲得成功。
所謂“頂層設計”,不僅是制定統一的改革方案——類似于醫改、房改這樣的方案,而且還要組建類似于國務院醫改辦這樣的統一領導協調機構。也就是說,需要成立國務院公車改革辦公室來設計、落實公車改革方案;把公車改革提升到與醫改、房改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有配套的相關法律法規。
遺憾的是,公車改革試點至今,國家層面沒有專門的改革方案。盡管有《黨政機關公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機關事務管理條例》等法規,但是卻不能有效推動公車改革。即使在《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適時出臺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但未見該方案出臺,而且也僅限于國家機關。(張海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