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蛟龍號“向陽紅09”母船
中圖:科考隊員與潛航員唐嘉陵(右一)合影
下圖:蛟龍號吊裝入母船
風光旖旎的6月,風疾浪高的南海,檢修一新的“向陽紅09”母船和一身戎裝的蛟龍號,斗志昂揚的科考團隊,中國科考在這樣的時空里,以堪稱豪華的陣容,開始了真正走向深藍的歷史性跨越。
走向深藍、認識深藍、開發深藍、守衛深藍,對我們這個世代守望大陸的農耕民族來說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更是一種能力上的考驗。曾幾何時,我們的科學家只能用想象力,或是在實驗室里,或是在夢中去勾勒那個神秘的大洋洋底世界。他們中的極少數只有在國際科研合作的難得背景下,才能有幸乘坐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走馬觀花地匆匆看一眼心馳神往的洋底世界。然而,成功完成7000米級海試的中國蛟龍號載人潛器已經改變了這一切,它使我們的科學家第一次擁有了與國外同行相同,甚至更好的深潛科研平臺。而他們將在這個平臺上為增進人類對海洋的認知,為保護和利用海洋做出更大貢獻。
適應新使命 實現角色轉變
從挑戰下潛極限的海試到注重實戰效果的科研,這是此次“蛟龍”入海使命與以往的最大不同。對這一點,潛航員即蛟龍號駕駛員傅文韜有充分認識,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完成海試后,“蛟龍”的使命就是科研,而科學家就是其真正主人,作為潛航員,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滿足科研需求,操作好潛器,全方位服務科學家深海科研?!?/p>
不僅潛航員要完成從沖擊深潛記錄的海試向探索深海奧秘的科研轉變,“蛟龍”自身也要進行有針對性改進,適應角色的變化。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介紹說,之前海試期間,發現蛟龍號的機械手存在一些問題,為了適應洋底取樣的需求,對其進行了改進,現在機械手更加靈活有力。此外,相關團隊還改造了聲吶測量裝置,讓其在海底更好認路;進一步增強探照燈源,讓“蛟龍”“目光”在海底覆蓋更廣;進一步改進視頻系統,使圖像更加清晰?!巴ㄟ^試驗性應用航次,蛟龍號將逐步提高作業能力,改進作業方法,加速潛器新技術應用,讓其更加貼近科學試驗的實際需要?!焙鹫f。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蛟龍號上加裝了定位系統,據試驗性應用航次總指揮、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劉峰介紹,之所以加裝該系統是因為科學應用對定位的要求更高,有了該系統后,“蛟龍”在海底的絕對坐標定位可以達到米級精度,最大誤差不會超過10米。
踏上3航段 首戰從南海開始
經歷過風浪等考驗的“蛟龍”走向科研之路并不輕松。據介紹,現階段它并不具備常態化業務運行的條件,必須首先開展試驗性應用,用約5年時間才能逐步實現從海試向常態化業務運行的過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蛟龍號開展試驗性應用的首個航次就出手不凡,在該航次3個航段都重任在肩:第一航段在我國南海進行長基線定位系統的功能試驗,并開展深海科學研究;第二航段在東北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重點開展近底生物調查、地質取樣、海底攝像及海底沉積物劑量反應試驗等;第三航段在西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富鈷結殼申請區,利用照相、攝像、聲學地形測量等手段進行近底測量和取樣,獲取海山區環境參數。
在南海開展深潛科考,對南海深部過程進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現場探測,探究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一直是我國科學家的夙愿,在蛟龍號海試取得重大進展后,有關方面正式向主持蛟龍號項目的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和科技部遞交申請,希望借助蛟龍號這一獨特的科研平臺,最終,申請得到批準,“南海深部計劃”相關科學研究任務列入第一航段。為實施該項科研任務,有6位科學家遠征南海,完成下潛、實驗設備操作等復雜繁重工作。
通過完成第二、三航段的科研任務,我國科學家將借助蛟龍號這一科研平臺,獲得一大批關于兩區域的海洋生物和洋底地質環境數據,可以推進人類對兩區域的準確認知,促進開發利用。
建立3機制 貫徹安全第一原則
洋底充滿奧秘和誘惑的同時也危機四伏,科學家畢竟是非專業深潛人員,身處數千米水下潛器狹小空間內,如何保障安全呢?
劉峰表示,蛟龍號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原則。為確保本試驗性航次絕對安全,建立了3個機制。一是建立起科學家深潛審核評估機制,確認其具備了隨艇下潛的身體等條件。二是短期培訓機制,通過培訓讓科學家了解和掌握潛器的基本性能、內部作業規程;訓練的重點內容,就是讓這些科學家“乘客”能在突發情況下自己駕駛潛器返航。三是確立2名潛航員加1名科學家下潛機制,也就是說,每次下潛將由2名潛航員搭載1名科學家。明確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水下觀測,同時強調其協助潛航員完成近底作業。
鏈接
試驗性應用最大的看點,就是蛟龍號將搭載科學家下潛。這標志著潛水器開始真正發揮作用,為科學家下五洋的夢想搭建一個可靠穩定的平臺,在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護海洋等方面大顯身手。
劉峰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總指揮
以前的海試就像是高考,現在的蛟龍號相當于學生走出校門面對社會。潛水器要發揮真正的作用,要求潛航員跟科學家有良好的磨合過程,我們就是要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把這方面的經驗逐漸積累起來。
葉聰 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蛟龍號潛航員
中國載人深潛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蛟龍號技術水平走到了國際前沿。雖然在試驗階段應用也有涉足,例如發現了新的物種,但主要目標還是驗證潛器的性能。現在蛟龍號的主要目標轉向了應用,我們希望盡最大的努力,用好蛟龍號這個平臺,為中國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海洋強國建設發揮最大作用。
傅文韜 蛟龍號潛航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