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海南島的生態核心,被稱為海南人民的“水塔”。
2007年,隨著27名大學畢業生來到這里,連綿青山增添無限生機與活力。他們,用雙腳丈量鸚哥嶺200多個山頭,建立起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取得了諸多科研成果,填補了海南自然保護區多項科研空白。他們,用愛心和責任,幫助當地黎苗同胞脫貧致富……
6年來,這群年輕人遠離城市浮華,在青山綠水間堅守人生夢想,譜寫了新時期青年人生奉獻的贊歌。
追夢之路:
他們不戀城市戀大山
家在昌江一個小山村的王云鵬記憶中始終忘不了兒時與大山結下的感情。小時候,他和村中小伙伴們常到大山里去摘野果,山上的番石榴、酸豆子、野荔枝,小松鼠、野豬常出沒,讓他從小就愛上大山。但由于村里大面積砍山開荒,森林被毀,造成漫山遍野小動物和野果樂園逐步消失,只能永遠珍藏在記憶里。
因為對動植物的熱愛,他報考了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大學畢業后已在三亞工作的他,于2007年加入了鸚哥嶺團隊,成為一名大山的守護者。對此,家人不解地說:“讓你上大學就是為了走出大山,如今你不留在城里,反而要進大山,值得嗎?”現在保護區擔任社區宣教科長的王云鵬每天向當地村民宣講環保知識,并開發一些有利于自然保護又能給當地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的項目,盡管常年與苦累、寂寞相伴,但他覺得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隨著鸚哥嶺青年團隊的事跡廣泛宣傳,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希望加入這個團隊,現在這個團隊的核心已由當初的27人增加到31人,其中博士2人,碩士6人,大學23人(7人在讀研究生),平均年齡31歲。
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的碩士生米紅旭與女友蔣帥是去年加入這個團隊的一對年輕情侶。小米說,自己學的是動物專業,女友學的是微生物專業。本來畢業后二人在哈爾濱或青島都可找到不錯的工作,但二人依然選擇了鸚哥嶺?!拔也皇潜见W哥嶺青年團隊的聲譽而來,只是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不能把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本職工作,我覺得那是一種遺憾?!?/p>
小米告訴記者,上山一趟需四、五天,主要工作是在山上進行資源調查,對發現的新物種進行記錄。不久前,由他負責的紅外線野生動物監測又讓他有了新的驚喜:一只野雞和野豬同時在一個水潭邊出現了。小米說,他不時將自己進山從事科考的照片發到同學群里,引來眾多身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學“圍觀”,并羨慕不已。????
正是因為有了這群癡愛大山的年輕人,鸚哥嶺的青年團隊才會6年如一日,矢志堅守在大山深處,使這個保護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海南自然保護區中的一面旗幟。
科研之路:
爬山涉水不言悔
6月1日上午,記者跟隨王合升等隊員到鸚哥嶺“好漢坡”實地踏訪,這里距1812米的主峰已不遠。由于上山不通公路,全是陡峭的山坡,路上不時傳來同行記者因山螞蝗爬上身而發出的尖叫。爬坡到一半路程,一些同行就氣喘吁吁,因受不了山路的崎嶇陡峭與山螞蝗的叮咬而中途下山。
要知道,隊員們每次進山,不論男女,人人都得背負30-50斤重的生活物資和工作器材,穿越漫山遍野的濃濃瘴氣。山里的天氣變化莫測,有時晴空萬里,霎時卻又大雨傾盆。有時遇上連夜暴雨,實在困乏難忍,就在濕漉漉的睡墊睡袋上打盹睡個小覺;為了保護照相機、GPS等寶貝儀器,隊員們甚至要站著捱過漆黑的漫長雨夜。
科研是保護區的一個工作重點。2008年,王合升在鸚哥嶺南坡的昌化江支流調查時,首次在海南發現了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淡水水母,即桃花水母。2008年底,王合升帶領監測隊在開展年終清山科考時,在鸚哥嶺道銀村附近的山谷中,發現了成千上萬只蝴蝶。他帶領監測隊對越冬斑蝶進行持續跟蹤監測,通過三年的監測,發現斑蝶每年10、11月間到海南越冬,次年2、3月份離開。至今,又陸續在紅坎、南坡等地,發現了10多個斑蝶的越冬地。
鸚哥嶺青年團隊科研的最大收獲是對鸚哥嶺樹蛙的研究。鸚哥嶺樹蛙是管理站副站長陳輩樂首次發現并命名的,但2010年之前,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總共才發現2只,對其種群、生態學、生物學、繁殖生物學的研究還是空白狀態。鸚哥嶺保護區于2010年向國家林業局申請了鸚哥嶺樹蛙保護的一個項目。廖常樂和同事一起,發現了更多鸚哥嶺樹蛙,并對其種群、生態學、生物學、繁殖生物學進行研究。他們撰寫2篇鸚哥嶺樹蛙的論文,刊登在SCI國際高級別的索引期刊,填補了這個物種的世界性研究空白。
管理站建立了GIS信息平臺,建立了鸚哥嶺“檔案館”、鸚哥嶺網站。編輯完成了80萬字的科學專著《海南鸚哥嶺生物多樣性及保育》一書,國際知名林學家、中國科學院蔣有緒院士親自作序,給予很高評價,他說:鸚哥嶺保護區在動植物編目、區系分析,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工作,發現了一大批新種、新記錄,積累了寶貴的數據,為我國熱帶雨林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未來之路:
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鸚哥嶺青年團隊的事跡被廣為宣傳,他們先后獲得各種榮譽,并受邀到全國各地做報告。
面對鮮花和掌聲,鸚哥嶺青年團隊顯得異常冷靜。去年加入這個團隊的新人米紅旭說,鸚哥嶺的名聲大了,對保護區來說是好事,可推動保護區更好地發展和保護管理。但對于每一個隊員來說,暴露在社會公眾面前,必須做出更好地成績,保護好這片青山綠水。“我們一定不會在鮮花和掌聲中迷失了當初追尋的人生夢想方向?!?/p>
從云南農業大學昆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王合升深信從事林業工作,如果不往大山里跑不往林子里鉆,是不會取得扎實的專業成就的。在別人眼里,鸚哥嶺是一個邊遠艱苦的窮山溝,而在他的眼中,卻是一個罕見的動植物資源寶庫,是一個能燃燒激情、實現夢想、成就事業的大舞臺。他認定人活著就應擔當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
管理站站長李之龍代表隊員說出了鸚哥嶺未來的夢,他說,在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鸚哥嶺人對未來充滿憧景,未來的鸚哥嶺希望建設成為“兩區六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與全國示范性保護區。建成雨林生態旅游基地,成為公眾感受熱帶雨林與少數民族風情的度假中心;建成熱帶雨林研究基地,打造研究熱帶雨林的首選保護區;建成對外交流合作基地,成為全國保護區的“博鰲論壇”;建成林業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全省培養林業干部的搖籃;建成社區共管示范基地,打造鸚哥嶺品牌的生態農業產品,讓社區村民在保護中受益;建成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成為全省的生態環境教育中心,讓公眾自覺參與到生態建設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