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50周年紀念郵票。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一周年紀念郵票。
他為大學生開設的“集郵”選修課已延續了15年,每年都人氣爆棚;他是國際集郵聯合會郵展評審員,廣東唯一的一個名額……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孫海平是機械與汽車領域的專家,而其集郵方面的造詣也廣為人知,甚至蓋過了機械專家頭銜。他的集郵心得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采寫:收藏周刊記者 韓幫文
“集郵一定要出于興趣出于文化修養,其次才是增值與回報,要不然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如果總是想著賺錢,那就可能永遠賺不了錢。”
———孫海平
一般不會賣自己的郵票,集郵是純粹興趣
收藏周刊:您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集郵的?
孫海平: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了,當時我還在讀中學。那時不像現在生活豐富、娛樂形式多樣,而是比較單調,無意中就接觸到郵票,熱情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收藏周刊:您搜集郵票主要通過什么形式?
孫海平:形式太多了。早年窮困,沒有多少錢買郵票,都是從信封上直接扒下來的;后來再去郵局、營業點等地方購買完整的郵票。現在,我也常去拍賣會,也會在網上買票。但不管怎么買來的,我一般都不會賣自己的郵票,不會在意我凈賺了多少,因為集郵是純粹的興趣。
收藏周刊:您現在收藏的郵票達到怎樣一個量?
孫海平:說一下我的幾個系列吧。一個中國集郵者,首先應該把本國的郵票史,通過實物的形式串起來。其次,結合自己的職業,將首次形成幾個專業。比如我是研究汽車的,就特別關注各個著名品牌的各種郵票,比如奔馳、福特等。我不能說搜集全了世界上所有的知名汽車郵票,但至少也有90%。最后,再結合自己的興趣在題材上形成幾個專題。收藏最終要專題化的,要不然太泛了就形不成收藏。
收藏周刊:您目前還經常去買最新發行的郵票嗎?
孫海平:相比于老票,新郵票還真沒有太多收藏價值。當然,我是從整體上說的,個別新郵票的行情還是很可觀的。對集郵來說,發行量很關鍵,我們現在的新郵票發行量動輒上千萬,價值就不大了。再者就是存世量了,“文革”時的不少郵票發行量很大,單枚都過億了,但現在毀壞的太多了,現在存世量就很少,價值自然就很高。而我們現在新發行的郵票,往往不再有郵資價值,而是直接到藏家手里。你想想,我們沒有一版新郵票,你怎么期望升值?
找不到權威機構鑒定真偽是一大障礙
收藏周刊:目前市場上郵票贗品多不多?
孫海平:贗品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偽造,就是模仿真票重新做版印制,比如1980猴年假郵票就很多;一類是變造,即把品相不好的郵票通過加工、修飾,改造成好品相,這種贗品其實是最可怕的;一類是臆造,即市場從來沒有這樣的郵票,造假者就主觀制造。現在造假手段越來越高明,初入行者應特別小心。
收藏周刊:應該如何避免買到贗品?
孫海平:一方面要到正規門店購買,一方面要有專家長長眼。但說起專家,又一個麻煩出來了。什么才是專家呢?誰來定專家的資格呢?哪些機構哪些專家最權威呢?我們都說不清楚。找不到權威機構來鑒定真偽,這是集郵發展的一大障礙。
收藏周刊:一個理工科教授每天要面對枯燥的數據與呆板的工作,集郵對您到底意味著什么?
孫海平:一枚小小的郵票,可以是一個國家的名片,也可以是一部百科全書;可以是一間藝術寶庫,也可以是一種歷史的見證。集郵可以怡情、益智、交友、保值,也會延年益壽。因為我發現,郵票的大藏家往往很高壽。(笑)我想,將來說不定不再發行郵票了,但集郵絕對會延續下去。
收藏周刊:結合自己的收藏經驗,您對讀者最想提出的建議是什么?
孫海平:一定要出于興趣出于文化修養,其次才是增值與回報,要不然持續不了多長時間。集郵如果總是想著賺錢,那就可能永遠賺不了錢。
支招
怎樣科學保存郵票?
1 集郵冊只能站立放置
郵票也需要空氣,否則會褪色發黃。只有當集郵冊站立放置時,空氣才會進入插頁之中。集郵冊最久每三個月需要逐頁翻動一次。即使長時間沒有查看自己收集的郵票,也不要把自己的郵票扔到一邊,因為每張郵票都有可能隨時間的推移而實現它的價值。
2 決不能直接暴曬集郵冊
對郵票來說,要做到防塵、防潮、防熱、防壓、防霉、防污、防蟲,防止有害氣體的侵蝕,缺一不可。應該使郵票經常處于清潔、通風、干燥的環境和狀態之中,但決不能把集郵冊拿到陽光下直接暴曬。為了不使郵票受潮發霉和被蟲蛀咬,可在存放郵冊的箱、柜里放一些干燥劑。
3 新郵冊最好先空置半年
選購插票冊以格子寬大的為上,如果插一半露一半,時間長了,可能會使郵票出現壓痕和部分褪色,影響品相。一般買回的新郵冊,最好先空置半年,徹底干燥后再使用。要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透明護郵袋,避免劣質產品粘連和污損郵票。
4 忌直接用手接觸郵票
不論是整理還是欣賞郵票,都要把手洗干凈,養成使用鑷子的習慣,不能圖方便直接用手去接觸或取放郵票。特別是夏天,用手直接拿郵票,一段時間后,郵票上就泛出淡黃色的汗漬,損壞郵票的品相。整理郵票時,要把郵票放在整潔的桌面上。將郵票放進郵票冊后,就不要頻繁移動,以免造成齒孔和郵票四角損傷。
相關知識
世界第一枚郵票:英國黑便士郵票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叫黑便士郵票(右圖),1840年5月1日在英國發售,其正式發行日是5月6日,當時英國的工業技術發展很快,但郵資非常貴,15公里以內收4便士,700英里以內收17便士,由收信人付郵資,手續非常復雜,一個名叫羅蘭希爾的人就提出郵政要取消特權,實行均一郵資制,并由寄信人預付郵資,這樣就出現了第一枚“黑便士郵票”。郵票原本的功能是預付郵資的憑證,但從此以后,集郵這一活動就應運而生,羅蘭希爾也被譽為“郵票之父”。
中國第一枚郵票:清代大龍郵票
中國第一枚郵票出現在清代,1878年以前中國沒有郵票,當時的驛站只為官府送信,不為平民送信,到了1878年前后,中國已經對外開放,很多外國人在中國經商,有很多信件要傳遞,大眾對通信也有巨大要求,當時的海關主辦就提出由海關試辦郵政,1878年中國就開始辦郵政,這一年,中國發行了第一枚郵票———大龍郵票(左圖)。
■孫海平簡介
國際集郵聯合會(FIP)世界郵展評審員、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集郵協會副會長、《南粵集郵》雜志執行主編、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