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體修復遇世界性難題、人才梯隊面臨長期短板——
華光礁I號重生之困
南宋古沉船華光礁I號,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的有六層船體構件的古船。作為我國首次真正意義上完整的水下船體發掘和首例遠海沉船遺址發掘,4年前其打撈之時已填補中國水下考古的空白,其復原修護備受世人矚目。
古沉船修復是世界性難題。近日,沉寂多年的華光礁I號修復工作在我省正式啟動。作為海洋大省的海南,由此邁出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史上全新的一步。繼北京、寧波、福建、廣東之后,我省建立起全國又一個水下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
日前,華光礁I號打撈出水的511塊較大船板已完成脫鹽階段技術工作。人們對這艘南宋古沉船的“重生”,寄予了較以往更多的期待。
本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這艘古沉船給中國遠海水下考古和文物修復帶來的全新挑戰,已迫切而清晰地擺在了眼前。
瓷鐵器修復量大難度高
修復時間保守估計5年以上
6月19日,在省博地下文物倉庫,隨華光礁I號沉船打撈出的眾多瓷器一排排整齊地靜立在池槽里,課題組成員符燕、李劍、劉楊子等工作人員都在緊張忙碌著。
“第一批2000余件陶瓷器的脫鹽已經完成,現在是用恒溫水槽和恒溫超聲波清洗機對第二批1605件陶瓷器進行脫鹽。”符燕一邊給陶瓷器拍照存檔,一邊告訴記者,“去除瓷器表面凝結物,脫鹽,修復,出水瓷器大多都要經歷這樣的流程。”
“華光礁I號出水文物以陶瓷器為主,數量近1萬件,伴有少量鐵器及銅鏡殘片。由于華光礁基底主要是一些珊瑚、軟體動物和鈣質生物沙,加之船貨民窯外銷陶瓷器質量不高,數百年受海水浸泡和生物侵蝕,部分陶瓷器表面已形成了堅硬致密難以去除的石灰質、石膏質凝結物,不同程度的殘缺和破損給瓷器修復帶來了難度。”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釗說。
根據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的《華光礁I號出水陶瓷器脫鹽及保護修復方案》,出水瓷器中,相當部分瓷器經確認,是被貝殼、海泥等混合組成的海相凝結物包裹著的,打撈出水瓷器中,有7057件基本完整的陶瓷器都需要進行去除表面凝結物處理,2468 件殘破的陶瓷器需要進行去除表面凝結物、粘接補全等步驟,工作量巨大。
課題帶頭人包春磊博士說,“盡管瓷器量大修復難度高,但因為水下瓷器在國內具備相對成熟的修復經驗,因此方案中對這一部分出水文物是有明確的修復步驟和時間安排的。”
根據方案,陶瓷器的保護修復工藝流程包括:文物修復前信息的提取(文字、拍照)-凝結物軟化去除-脫鹽-加固本體-粘接-補配-做舊-封護-適宜環境下保存。包春磊認為,“如果情況順利,保守估計5年的時間可以完成。”
在鐵器修復方面,華光礁I號船貨打撈時,出水的鐵器統計約上百件,器型相近,水下考古隊員曾稱其為“U”形鐵條,這些鐵條的具體用途尚不得知,仍有很多待解之謎。
船體復原是最大難點
世界性技術難題層層待解
“瓷鐵器的修復過程盡管繁瑣,但具有相對成熟的修復經驗,可以通過一步步細致處理完成修復。真正的難點是數量不多但意義十分重大的華光礁I號船體本身的修復,這是目前我們一直擔心的問題。”包春磊博士說。
6月20日,海口國興大道省博物館,新掛牌成立不久的出水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南北兩側玻璃幕墻圍合的沉船處理室里,約50平方米的浸泡池,占據著處理室的主要空間。華光礁1號船體木板浸泡在其中,船板正在進行脫硫處理。
作為國家“十二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國家文物局一期撥付1644萬元支撐該工程的實施,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多次派專家來瓊與省博共議修復保護工作。
根據文研院編制的方案,木沉船的總體保護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船體構件的脫鹽脫硫;第二階段為船體構件的脫水、填充加固、干燥,第三階段是船體的復原。
包春磊說,4年多來人們感覺沉船修復悄無聲息,實際上,省博一直在對船板進行著脫鹽工作,期間為了防止木船腐蝕霉變,還通過添加防腐防霉化學藥品進行防治。
盡管如此,船板的修復仍有很多技術上的疑團待解,這使得古沉船的修復遇到了困難。
課題組成員發現,華光礁I號沉船打撈出水時已經殘損嚴重,木質非常松軟脆弱,加之海南的氣候潮濕多雨,極不利于木質文物的保存,在保護處理過程中,木船構件很有可能已遭受損失。根據考古發掘紀錄及相關文獻,華光礁I號沉船在海底埋藏時,上面覆蓋了大量由搭載的鐵條形成的鐵質凝結物,導致在木材間隙沉積了大量硫鐵化合物,在海洋出水木質文物的保護過程中,硫鐵化合物的控制目前是世界性的難題,尚未有成熟的處理方法可借鑒。
包春磊說,對大塊船體的脫硫,脫到什么程度,具體需要多長時間,還需要靠實踐來驗證。因此,華光礁I號沉船保護過程中硫鐵化合物的整個控制過程,仍在摸索。
建模(建立船體的計算機模型)環節的缺失,是華光礁1號沉船修復中的另一個隱憂。一直關注古沉船修復的海南省文物局局長王亦平指出,為打撈出的船體建立詳細完整的計算機模型,這一技術多年前已被考古界學者所提出,遺憾的是,華光礁I號并未采用建模技術,船體修復中受脹縮擠壓,存在著失真風險。
簡單來說,建模就是將出水的每一塊船板都通過掃描,建立細致的三維模型,像給每個船板描述出DNA一樣。船體出水后面臨著脫鹽脫硫、加固脫水等一系列過程,如果不能夠在出水的原始狀態下對船體進行模型記錄,那么經過多年的修復后,船板極有可能在組織結構內部發生坍塌、斷裂或者比例縮水,這使得古沉船無法再以原始狀態復歸到人們面前,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對于建模的缺失,省博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館員高文杰認為,除了511塊打撈出的相對大塊的船板之外,華光礁I號還有大量微小的船板碎片,將所有這些都進行建模處理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技術難度。
“萬件文物7人修”
人才匱乏是出水文物保護的長期短板
“多年來,作為全國最年輕的省級博物館,我們對華光礁I號出水文物的保護十分重視,引進了包含博士、碩士在內的7名科技保護人員,他們在華光礁I號出水文物保護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難想象,7個人,面對上萬件水下文物修復的工作量,需要的時間將是多么的漫長。”省博物館館長丘剛指出,不只是在海南,全國范圍內,修復文物的專業人才的匱乏,都制約著水下文物保護修復的發展進程。
水下文物修復的工作比較復雜,修復時間短的要幾天,長的可能要幾個月。課題組成員舉了個例子,“沉船上的半個瓷碗,如果要進行復原完整瓷碗的處理,起碼需要一個星期。那么1萬件瓷器呢?工作量可想而知。”
因為沒有專門的水下文物修復專業人士,海南水下文物保護的7人團隊是一個“人才拼接團”:團隊中除了包春磊是材料學博士外,團隊核心成員賈世杰是中國科技大學科技考古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劉愛虹是化工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符燕是材料化學專業,此外,團隊成員劉楊子來自海南大學版畫專業,蔡敷隆為該館水下考古隊員借調到修復實驗室工作,只有李劍畢業于上海公共管理職業學院文物修復專業,但他直言,“對出土文物有實踐經驗,但對水下文物仍需要一個學習過程”。
“水下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正是一個涉及到物理、化學、美術、考古、文物修復等多門類交叉的學科,海南省目前尚沒有一所高校有類似專業的設置,也沒有這一領域的師資力量能夠承擔,對于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致力于發掘海洋文明的海洋大省來講,人才的缺乏將是一個邁不過去的檻,可能會成為一道長期短板。”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張一平不無擔憂地指出。
張一平認為,包括海南在內的國內眾多省份,缺少文物修復特別是水下文物修復的工作人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對從事文物修復相關專業的單位和個人的資質要求本身就很高,現有的此類復合型人才恰恰為數不多;另一個是因為目前國內只有少數的大學開設了文物保護類型的專業,后繼人才的培養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課題組成員李劍對這一觀點較為認同,他告訴記者,即便在他所畢業的城市上海,設置了文物修復專業的院校也僅有2所,一所是他所在的公共管理職業學院,另一所是復旦大學下屬的視覺藝術學院,從全國范圍來看,也僅有八九所院校設置了文物修復類專業,再細化到水下文物修復則更為稀少。李劍的同期同專業畢業的50多名學生被搶挖進了全國各省文博系統,來海南的只有他一個人。
“也許五年、十年,也許會用盡一生行走在這艘古沉船的‘重生’之路上。”包春磊道出肺腑之言。
南海古沉船至少1000艘
扛起水下文物保護的海南擔當
華光礁I號作為大型水密隔艙海船,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的有六層船體構件的古船(以往發現的兩層居多),也是我國首次真正意義上完整的水下船體發掘和首例遠海沉船遺址發掘,其打撈之時已填補了中國水下考古的空白。
盡管在國內,有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寧波象山小白礁I號沉船、泉州后渚港宋代沉船、福建東山冬古沉船、廣東南海I號、南澳I號等古沉船的發掘考古和修復工作做比對,但在技術修復方面,華光礁I號沉船仍屬于國內較早進行保護性修復的古沉船,這也決定了對華光礁I號的保護,其過程大多是探索性的。
采訪中,多位修復工作者都對記者表示,“我們在不斷汲取別人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的同時,審慎對待自身的修復工作,我們不敢保證一定會成功,我們只有更加謹慎而努力地去做。”
華光礁I號修復工作的推進,影響著未來南海水下考古前進的步伐。
2009年至2010年間,海南省文物局曾匯集京閩粵瓊等多地文博單位水下考古隊員,對西沙群島水下文物開展了兩次較大規模的調查,西沙海域42處遺存地點中已確定有14處沉船遺址,27處遺物點和1處水下線索地點,浪花礁、盤石嶼、金銀島、石嶼、珊瑚島都相繼有沉船遺址被發現,同期還發現了一大批瓷器、碇石、石建筑構件和銅錢等各類遺物,尤以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元代、明代中期、明代晚期、清代中晚期幾個階段的遺存最為豐富。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南海沉船量總計約有120余艘。實際上,目前發現的沉船總量還在不斷增加,數量估算將不低于1000艘。
“作為管轄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大省,相比于福建、廣東單面海岸線,四面環海的海南,其受海洋文明的影響更加明顯,在南海出水文物保護工作上的每一次進步,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具有引領性的。”省博物館考古部何國俊博士說。
沉船復原是對海洋文明的生動傳遞
人才梯隊能否從高校、職校抓起
“作為海洋出水文物大省,目前海南文物科技力量仍很薄弱。”張一平教授認為,豐富的海底文化遺存,使海南省在文物保護事業上任重道遠。
經歷和關注華光礁I號重生之困的專家們建議:
海南文物科技保護機構的完善和文物保護儀器設備等基礎條件,急需政府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海南加快水下文物保護的科研腳步,可以力爭通過與國內科研機構、高校深度合作,或在本地高校和職校增設相關專業,著力培養出本土水下文物考古、挖掘和保護專家和技能型人才,完善南海水下文物修護的人才梯隊;
進一步加大對南海水下文物調查力度,為我國南海海洋權益的保障發揮積極作用;
加大宣傳投入和力度,引導、培養海南廣大青少年對水下考古和水下文物保護的興趣、愛好,廣泛普及相關的文物常識和科技常識。
“沉船復原,是對海洋文明最生動的承接與傳播。”丘剛告訴記者,不久的將來,新建的省博二期展館中,部分處理好的華光礁I號沉船的出水文物將會設專館進行展示,屆時,也考慮將船體模型和修復好的部分一并展出。
人們相信終有一天能夠看到華光礁I號的“重生”,站在復原的古船前展開美麗的遐想:一艘南海煙波之上的帆桅古船,正朝著遠方日夜兼程,漸漸只剩微朦的背影。
(本報海口6月24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