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計劃錄取制度之下的“搶生源”,難以引導高校把功夫下在教育質量、教育服務的競爭上。因此,要改變這種情況,關鍵是打破計劃錄取制度,賦予考生選擇權,讓學校和學生在升學錄取和接受教育過程中能有充分的雙向選擇。
在熊丙奇看來,要實現這一步并不難。“這只需在現行的平行志愿基礎上進一步改革,變一次集中投檔、一次成功投檔機會為同時投檔、多次錄取機會即可。”此外,他同時建議,建立學生的自由轉學制度,允許學生“以腳投票”選擇教育,才能把學校的精力轉向注重人才培養、提高教育質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雖然現在部分高校獲得了一定的自主招生權限,但這并沒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錄取方式。“現在的自主招生,讓分數僅作為一種參考、讓具備專業優勢的考生自主選擇高校是好的,但我希望這個招生覆蓋面擴大到全部應屆學生,而不是設置一些障礙。”
儲朝暉說,在高校教育資源公平的情況下,每個學生應該收到許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讓學生和學校自由地互相選擇,但現有這些批次的限制,阻礙了這種機會公平招生的發生。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指出,看似多個名校搶一個好生源的狀況,實際可能造成另一種不公。在某一分數段上,名校追學生,而在這個分數段之下,卻是千百萬學生過獨木橋去爭搶學校最后剩下的幾個名額。他認為,搶生源不但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兇”,而且加劇了我國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