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大油企壟斷著天然氣的上下游,將成為此次價格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自今年年初以來,天然氣價格將上漲的聲音就不絕于耳。
6月28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決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居民天然氣價格不作調整。
調整后,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
有分析師認為,由于國內氣價和進口氣價倒掛,中石油進口天然氣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價格上調后,中石油天然氣業務的虧損將會逐步下降。而由于三大油企壟斷著的全國95%以上的天然氣產量,隨著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三大油企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天然氣價格7月上調
發改委通知規定,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調整,將天然氣分為存量氣和增量氣。存量氣門站價格每立方米提高幅度最高不超過0.4元,其中,化肥用氣最高不超過0.25元。增量氣,門站價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氣)價格的85%確定。調整后,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存量氣是指企業2012年用量,在此基礎新增的為增量氣。存量氣價格提高幅度不超過0.4元/立方米(化肥用氣不超過0.25元/方)。在氣頭尿素企業,天然氣漲價0.25元/方,預計增加成本25元/噸,對尿素企業來說壓力不大,相較使用其他燃料的尿素企業仍具有成本優勢。另外,化肥幅度較低,也是國家照顧民生的一種表現。
此外,增量氣價格按照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氣)價格的85%確定,這是向市場凈回值定價法靠攏的一種表現。將天然氣價格和替代能源掛鉤,增量氣的價格將會更加反應市場情況。
通知還指出,我國天然氣價格調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場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理順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
2011年國家在廣東廣西開展了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取得了預期效果。通知明確,國家對天然氣價格管理由出廠環節調整為門站環節,門站價格實行最高上限價格管理,供需雙方可在國家規定的價格范圍內協商確定具體價格。
金銀島分析師馬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天然氣主要采用成本加成的定價方法,即天然氣門站價格=井口價(包括凈化費)+管輸費,天然氣價格處于同類能源中低位,且進口價格高于國內銷售價格,氣價倒掛,阻礙了天然氣的進口。
此外,由于在等熱值情況下天然氣的價格偏低,相對便宜的價格以及清潔安全的特質使終端市場更愿意使用天然氣替代其他能源,從而刺激了消費市場的擴大,導致我國天然氣供應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也是天然氣價格要上調的原因。
三大油企成最大受益者
據了解,國內天然氣銷售長期以來都采取價格管制的方式,上游供氣企業近年來一直“哭訴”氣價倒掛給自身帶來的巨大虧損,并以此為依據,不斷對氣價改革發聲,希望將成本傳導至下游,減輕自身的虧損壓力。
前不久,中石油還為了減少天然氣虧損而采取了限氣的措施。
從2009年開始,中石油從中亞進口管道天然氣,而管道進口氣卻按照國產氣價格銷售,進口氣價格與參照國產氣價格倒掛。
金銀島分析師馬季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產天然氣和進口天然氣是兩種供應國內的氣源,而由于國家定價的原因,國產氣價格較低,而進口氣的成本卻高于國產氣,國內氣價長期處于低位,使得中石油、中海油等進口企業不得不面臨每年數百億元的氣價倒掛虧損。”
數據顯示,從中亞進口天然氣到達國內霍爾果斯口岸的完稅價格是2.02元/立方米,西氣東輸二線平均輸配費用是1.1元/立方米,到達各個城市接氣站的價格應為3.12元/立方米。
而以目前廣東門站價格2.74元/立方米為例,中石油進口天然氣虧損在0.38元/立方米。北京公司采購上游石化企業氣源結算價格為1.6元/立方米-1.7元/立方米,而北京市居民氣價為2.28元/立方米,其中的差價不能抵消運營成本。
中石油一季報稱,天然氣業務繼續拖累中石油業績。受進口天然氣數量增加及進銷價格倒掛影響,公司一季度天然氣與管道板塊經營利潤為11億元,同比降低45%。其中,銷售進口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虧損144.5億元。
馬季表示,隨著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逐步推進,中石油天然氣業務的虧損額度將會逐步下降,這有利于減輕中石油在天然氣業務上的壓力,并提高中石油進口天然氣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的天然氣勘探和生產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開展,三大油企的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5%以上。特別是中石油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中石油是國內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
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曾表示,天然氣價格改革對中石油來說是一個利好。價格機制調整顯然利于天然氣業務的發展,但考慮到生產者、消費者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價格改革機制實施會有一個過程。
多位業內人士都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三大油企壟斷著天然氣的上下游,將成為此次價格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