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處理垃圾的挖掘機。 記者 李晶晶 攝
海口網7月14日消息(記者 李晶晶 實習生 姜文)垃圾圍村是不少人對農村生活環境最直觀的印象。今年1月,為全面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海口市正式開始著力于農村垃圾處理工作,但記者近日在走訪中發現,海口絕大部分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缺乏,農民隨意亂堆放垃圾情況仍然存在,垃圾分類收效甚微。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政府需要加大對環衛設施的規劃投入力度;同時,采取措施提高村民自覺集中處理垃圾的意識。
1 現場 村外水利溝變成垃圾溝
11日上午,記者經新坡鎮往遵譚鎮方向走訪時,途經的斌騰生態文明村和仁臺村整體衛生環境還算潔凈。相比之下,位于龍橋鎮與遵譚鎮交界處的大疊村垃圾處理則顯得不盡如人意,村名界碑石旁堆滿了近半米高的生活垃圾,尤其是延伸10公里左右的水利溝,里面雜草叢生,充斥著包括破門窗、爛沙發在內的生活垃圾。
走訪期間,距離遵譚鎮中心兩公里的一片垃圾填埋場,同樣讓人不敢恭維。在泥濘坑洼、雜草叢生的土路深處,占地約3畝的填埋場儼然就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垃圾山”,成群的蒼蠅橫沖直撞、腐爛酸臭的氣味在高溫下發酵……讓人感到頭昏腦脹。
而在遵譚鎮新潭村村口,一座高6米、占地2畝的垃圾轉運站正在緊張施工中。該鎮副鎮長陳鵬表示,目前遵譚鎮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近6噸,主要處理方式是焚燒和填埋,“垃圾轉運站修好后,就能定期將鎮區垃圾運往顏春嶺焚燒發電廠集中處理了,焚燒填埋場自然也將停止使用。”
對此,環衛局工作人員表示,由于堆積的垃圾過多,清運廢棄垃圾填埋場存在諸多難題,如龍橋鎮上占地兩畝的填埋場,雖已停用半年,但經勘測發現,地下垃圾深度已達8米。由于清運難度太大,目前只能擱置著。
2 村民 “清掃是村干部的事”
由于找不到合適土地,目前,龍橋鎮昌榮村仍沒有獨立的垃圾轉運站。沿著村里唯一主干道,隨處可見丟在院墻外、樹枝上裝滿垃圾的塑料袋,廢棄玻璃瓶以及殘破的家具。而村中心活動室兼小賣部周圍更是蒼蠅成群,室后灌木叢甚至成為“方便”的地方,廢棄飲料瓶、易拉罐和紙箱丟得到處都是。
“你們村里垃圾處理平時都是誰負責?”面對提問,村民活動室里的幾名年輕小伙子均表示不清楚,反正他們從來沒參與過打掃村子衛生之類的勞動。“街道清掃是村干部的事,他們都不做,我們又做什么?”一名男子反問道。
村民七嘴八舌地告訴記者,幾十年來,村民大都選擇把能變成肥料的生活垃圾就近倒在地里,不能再利用的要么賣給收破爛的,要么生火燒掉,再處理不了的有時會拿到村頭村尾空地上丟棄。由于上述地方太遠,有時為了省事,干脆丟棄在方便的地方,“大家倒垃圾的原則是,只要不在自家門口就行。”
沿著昌榮村的主道前行1公里多,便是兩座垃圾山,一輛挖掘機正在“山頂”工作,將靠路邊的垃圾裝進挖斗里,然后搬運到離路稍遠的草叢里倒掉,再從旁邊挖出土覆蓋,接著再壓上一層垃圾,如此反復進行。據了解,挖掘機是由鎮里出錢雇用,不定期到村里幫忙填埋垃圾。
3 建議 扭轉村民亂丟垃圾習慣
據了解,要實現農村垃圾的有效處理,集中收運是基礎,除了依賴垃圾轉運站、壓縮車等外在的環衛配套設施外,最難控制、最關鍵的還是村民的環保意識。
“就算為每家每戶配上垃圾桶,大家不按規定扔也沒有用。”市環衛局規劃處處長何明通認為,要從根本上推動農村垃圾處理工作,一定要從制度上抓落實。如在村委會成立環衛監察隊,劃分責任地,定期組織村民打掃衛生。對不按規定收集垃圾的村民進行處罰,從意識上扭轉村民亂丟垃圾的觀念。
其次,環衛配套設施缺乏也是阻礙農村垃圾處理的硬傷,其中“征地難”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目前開展試點的區域中,村民寧愿將土地荒廢,也不愿租給政府建垃圾轉運站,甚至部分農戶故意把安裝在家附近的垃圾桶弄壞。要解決這種情況,必須由政府出面統籌規劃,預留出修建環衛配套設施的場地。
此外,經費投入也是工作開展的必要保障。據了解,目前,在海口已開展農村垃圾處理的8個鄉鎮中,大部分已經配備了足夠的清運設備,但由于缺乏運營經費,最終導致工作無法順利展開。“農村垃圾清運成本比城區高幾倍,沒有足夠的經費很難維持正常工作。”多名區環衛局負責人表示,目前的工作模式并沒形成常態化,基本上是哪個鎮垃圾多了,再聯系區里派車前往清理。對此,市環衛局規劃處表示,該部分經費預算將列入明年財政計劃,在政府下大決心改善農村垃圾處理的形勢下,市環衛局也將優先配備運營經費,在“十二五”期間,將會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垃圾處理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