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嶺的熱帶雨林,神奇而美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的寧佐梅就是其中的一個。2011年首次踏足鸚哥嶺開展志愿活動,她就對這座大山情有獨鐘。每年暑假,她不僅自己繼續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還參與發起更大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
她對第一次進入鸚哥嶺深山的情況仍記憶深刻。2011年8月2日,她第一次進入道銀村。“絲毫沒有給我適應的時間,剛開始行走就是上上下下的山路,很窄,只有摩托車能通過,不僅滑而且陡。”一個坡接著一個坡,中間還時常要穿過小河,坐在摩托車后面的她,身體也隨著摩托車搖晃。“當時,我腦袋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活命要緊’。”她笑著說。
23天的暑期社會實踐,讓林學專業的她深深地震撼了。她看到了與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樣的保護區真實的工作狀態。
“這和書本上完全不一樣。”她陷入了沉思:大學生不能躲在象牙塔中,而應該深入大山,甚至加入保護區工作。
2012年7月8日到8月2日,在她的參與組織下,北林大和中央民大的12名在校大學生來到鸚哥嶺保護區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服務。
今年,她又參與組織了10名北林大的學弟學妹,參與保護區的志愿工作。
“希望志愿者可以從中收獲寶貴經驗與前所未有的體驗,也為保護區的工作提供幫助。”寧佐梅說。
(本報鸚哥嶺7月20日電)
三上鸚哥嶺———一個北林女生的鸚哥嶺情結
美麗而高峻的鸚哥嶺和這里生長的茂密熱帶雨林,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學習和研究林業和生態科學的人來到這里。
北京林業大學寧佐梅就是其中的一個。自從2011年到鸚哥嶺開展志愿活動,被保護區真實的工作狀態震撼到后,此后每年的暑假,寧佐梅不僅自己繼續參加志愿活動,還參與發起更大規模的實踐活動。在她看來,這是一舉兩得的事:不僅能讓在象牙塔里的學子們了解、參與到保護區的工作中來,從中得到成長,為未來的就業做鋪墊,還能幫助開展一些保護區無暇顧及的工作。
□南國都市報記者袁蘭
2011年首進鸚哥嶺山路艱險感嘆“活命要緊”
2011年8月2日,雖然過去了3年,但那一天的經歷,寧佐梅仍然記憶深刻。那年她22歲。
那是她第一次進入道銀村。由于行李較多,護林員騎摩托載她進村。“絲毫沒有給我適應的時間,剛開始行走就是上上下下的山路,很窄,只有摩托車能夠通過,不僅滑而且陡。”
寧佐梅以為這樣的路是短暫的。但后來,一個坡接著一個坡,中間還時常要穿過小水溝和小河,坐在摩托車后面的她,身體也隨著摩托車前后左右上下地震蕩。當時,她的腦袋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活命要緊”。
終于來到一條河邊,據說過了眼前的這條河,就進入道銀村了。但是河沒有橋,只能赤腳淌過。
寧佐梅說,過河的時候,一走一滑,幾次都險些摔進河里,“后來這條河一直讓我很恐懼,我自己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過的。”
就這樣,為期23天的暑期實踐中,第一天的經歷就讓寧佐梅深深震撼,她看到了與自己多年來學習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的保護區的真實工作形態!
她不禁發問:反觀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也一樣躲在象牙塔中,僅僅從理論和科研的角度審視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呢?是不是還在望文生義地來理解和評價自然保護區的工作呢?
2012年二進鸚哥嶺發起大規模志愿者活動
“讓學習相關專業的同學了解一個保護區真實的工作內容和狀態是十分重要的,而保護區對于人才的渴求也是巨大的。”寧佐梅說。
2012年7月8日到8月2日,在她的參與組織下,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央民族學院的12名在校大學生來到鸚哥嶺保護區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服務,在鸚哥嶺度過了一段有意義的假期生活。
同學們在保護區走訪了保護區周邊的道銀、力土、方通、方紅等黎族和苗族村莊,詳細調查了保護區社區工作的內容和進展情況,了解當地少數民族村民的生產經營和生活狀況,咨詢了他們對保護區工作的希望和意見;和護林員一起進山巡邏、管護,考察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體驗到保護區工作的艱苦,也學到了許多課堂和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他們還利用自己掌握的電腦技術和動畫設計知識,為保護區的每一個保護站點設計了美觀的宣傳欄、環保宣傳廣告招貼畫和環保文化衫等宣傳用品。
在得出一系列數據的基礎上,志愿者們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2013年三進鸚哥嶺入深山開展科研
2013年7月19日,南國都市報記者在爬鸚哥嶺的過程中,再一次看到了寧佐梅的身影。只見她一身迷彩服,略黑的膚色,默默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并仔細地用相機記錄下來。
據了解,與2012年一樣,她今年又參與組織帶來10名北林大的學弟學妹,參與到保護區的志愿工作當中來,他們比其他高校早來了一周,也計劃最晚離開。
10名志愿者被分配到保護區各科室,參與各科室日常工作,讓志愿者們發揮各自特長為保護區分憂的同時,也能親身了解到保護區各科室的實際工作狀況,為以后的職業規劃選擇做基礎。還有的志愿者被分配到各個分站,與護林員一起參與分站日常巡護工作。
“希望志愿者從中收獲到寶貴經驗和前所未有的體驗,并為保護區提供幫助。”寧佐梅說。
大學生們下田插秧、砍竹子、編籬笆忙得不亦樂乎,紛紛感嘆——保護區社區工作真不容易
南國都市報7月20日訊(記者袁蘭)插秧、砍竹子、破片、編籬笆……20日,參加暑期實踐的大學生們來到白沙元門鄉紅新村,在保護區工作人員帶領下參加社區工作實踐。一天的活動下來,大家紛紛感嘆說:“保護區的社區工作真不容易。”
水稻插秧是怎么回事?大多數從城市里來的大學生們,從中體會到農民的不易。他們平整水田、播撒肥料、在平整好的水田上面鋪上育秧盤子并鋪上泥土、然后再撒上已初步發芽的種子,再用竹棍把種子和泥巴攪均勻……在保護區隊員手把手指導下,大學生們學得很快,盡管有些生硬,但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不少來自北方的同學第一次踏進水田,甚至是第一次來到農村,他們不僅感受到了熱帶鄉村的魅力,還在實踐中學到了不少農業知識。
“我們北方都是黑土,沒有水田。”來自東北林業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閻偉強,仰起濺滿泥巴的臉,笑說自己聞到了泥土的芬芳。雖然動作上有些笨拙,但看樣子,小伙子樂在其中。
另一組同學由王云鵬帶隊,修建稻鴨共育的圍欄。“稻鴨共育”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在稻田里養鴨子。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鴨子在稻田里活動,既能長得好,又能夠幫助除草、除蟲,鴨子的游動還能提高水中氧的含量,鴨排放的糞便又可以作為水稻的肥料。
在王云鵬的指揮下,男生們將砍下來的竹子運到村邊的田地里,女生則負責將竹子破開,編成圍欄。
砍竹子編籬笆,看似簡單,實際上干起來又是一回事。一根竹子,如何分割出所需粗細的竹片來,不容易。大學生們一開始摸索了半天都沒有成功,而保護區工作人員采用在竹林中固定一個十字架,然后再分割竹子的方法,既快又好,讓這些大學生大開眼界。
“這樣既簡單實用,又能快速有效均勻地分割竹子的方法,書本上可是沒有教過。”華南農大學生江小強感慨地說。
在保護區隊員的演示下,這些大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自得之余紛紛在自己的杰作前留影紀念。更絕的是,一位來自華南農大的農村學生,竟很嫻熟地利用竹林的邊角料為同學們制作出不少玩具。
“這個圍欄我們先做,群眾也可以用。”保護區社區科科長王云鵬介紹說,這次大學生們搭建的鴨棚和圍欄效果不錯,可以給村里的村民們使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