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7月23日電 題:粵土地短缺獲中央“強心針”土地財政誰敢告別?
記者陳建
全球制造業基地的廣東,經過改革開放數十年的快速發展,該省的土地短缺已然迫在眉睫。不過,中央前幾年允許廣東先行先試的土地新政,讓廣東解放出大批土地資源。
在全國經濟界對土地財政的批評聲中,30年來土地紅利收益滾滾的廣東,獲得中央優惠政策的強心針,難免讓人們對土地財政的持續性感到失望。不過,廣東的企業和民眾看法多有不同:民生經濟還需務實,土地財政,不是說告別就告別的。
進入今年,廣東土地資源緊缺的局面已經日益嚴峻。廣州市長陳建華透露,該市只剩下600平方公里土地可用,15年后將無地可用。該市番禺區承認,2020年指標去年就已用完,甚至還超標了5.4平方公里。
深圳市長許勤也公開坦承,從現在起到2020年,深圳新增可建設用地不足50平方公里,且用地分布零散,歷史遺留問題較多。
此外,在制造業重鎮東莞,目前可利用土地只剩下76902.3畝。
不過,從2008年起,中央在全國唯一允許廣東試行的一系列土地新政策,目前正為廣東的土地資源注入強心針。
2009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廣東省建設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范省工作方案》,其因此成為全國唯一試點“三舊”改造的省份,為期3年。2008年至今,廣東省共完成“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下稱“三舊”)用地改造15.1萬畝。這些土地的相當一部分,將按政策進入流通市場。
廣東省國土廳今年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至少還有410萬畝地可以作為“三舊”改造的土地,幾乎等于國土部給廣東省20062020年下達的用地指標。
這意味著,在斬獲土地紅利30年后,廣東的土地財政將繼續海闊天空。
對于全國經濟界日高的改變土地財政呼聲,長期處于經濟開發熱土的廣東民眾,看法并不相同。他們認為,告別土地財政,知易行難,不是學者振臂一呼,就可以解決的。
首先,政府的信用需要維護。廣東的金融界人士指出,由于分稅制的緣故,地方的財政建設只有依靠土地財政作為主要來源,政府以前不斷融資進行城市建設,債務的償還也主要是靠土地財政作為籌碼。以廣州為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引用的公開債務數字是2400億元,廣州市每天用于支付利息的支出就超過4000萬元,以廣州市年均本級財政收入1000多億元的規模看,要對上述地方債務還本付息尚需多年時間,政府把希望寄托在賣地收入上也是合乎邏輯的推論。
金融界人士指出,民間資本肯借款給政府投資建設,相當程度上就是沖著長盛不衰的土地紅利,這也是政府敢于舉債的信用基礎。離開土地紅利,政府的信用就喪失了基礎,發展也就很難談起。
其次,廣東的民生保障離不開土地財政。目前廣東的民生支出每年均占公共財政總支出的七成。今年上半年,廣東民生支出完成2224.73億元,同比增長24.34%。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目前為省做貢獻的純上繳市只有6個。也就是說,廣東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財政,是全省的民生支出的脊梁。
對此,不少民眾認為,告別土地財政說得輕巧,沒了土地紅利,廣東的民生支出就立即滑坡,找專家要錢嗎?
第三,廣東的企業界也認為告別土地財政并非務實之舉。不少企業界人士指出,告別土地財政,一定要提升產業結構,廣東鄰近的香港,已經告別了土地財政,但前提是金融、旅游、貿易等支柱產業的勃興,政府總收入大部分來自賣地以外的稅收,可見產業的興盛和獲利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現在低迷的全球市場環境,產業升級換代談何容易?
企業人士指出,什么叫市場低迷,就是找不到需求,沒人愿意消費,就算政府再多政策支持,專家口號喊得山響,升級換代生產的產品誰來埋單?
企業人士認為,做生意的人多數不會輕易進入陌生的行業,企業的升級換代往往要依靠市場的配置能力才能順利實現,不是人們主觀認定就可以解決的。
例如廣東的紡織業,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步入困境。但是時至今日,由于市場需求仍然存在,大批的紡織企業還是留守熟悉的行業,繼續微利求存。在廣東著名的紡織重鎮張槎,從去年至今,雖然有超過600家紡織服裝工廠待機停業,但該鎮依然生存在著上千家大型的針織代工廠。業內人士指,企業不是不知道升級換代的重要,而是升級換代,市場在哪里?你的特長又在哪里?市場不具備條件,企業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日前表示,調結構、促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依舊任重道遠。
對此,廣東不少業界人士表示贊同。他們指出,土地財政的確帶來了高地價、高房價的問題,但是,產業的升級換代一定要尊重市場變化的規律,就目前而言,土地財政,依然是廣東從官方到企業界到百姓,暫時都不敢放棄的遺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