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追蹤)
從“雙氰胺”到“肉毒桿菌”:恒天然就這樣走下“神壇”?
這是8月4日拍攝的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的標志。 新華社發(丁汀 攝)
????新華網上海8月4日電(記者周蕊)新西蘭初級產業部3日宣布,新西蘭乳制品巨頭恒天然集團旗下部分產品可能含有肉毒桿菌毒素,受污染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已經流入了娃哈哈、上海市糖業煙酒集團以及多美滋公司。記者調查發現,恒天然今年以來多次發生負面新聞,在過去的8個月內連續涉及雙氰胺、國家發展改革委反壟斷調查等事件。
????肉毒桿菌:1歲以下嬰兒最易“中招”
????專家指出,肉毒桿菌是一種生長在常溫、低酸和缺氧環境中的革蘭氏陽性細菌。肉毒桿菌在不正確加工、包裝、儲存的罐裝食品或真空包裝食品里都能生長。肉毒桿菌食物中毒在臨床上以惡心、嘔吐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眼肌、咽肌癱瘓為主要表現,中毒者如搶救不及時,病死率較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分析指出,目前全世界乳粉中都沒有關于肉毒桿菌的限量標準。盡管肉毒桿菌對成人和1歲以上的兒童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1歲以下的嬰兒存在較大威脅。由于1歲以內的嬰兒腸道微生態屏障還沒有完全形成,正常菌群還不夠強健,因此肉毒桿菌的芽孢進到嬰兒的腸道內之后,它有可能生根繁殖,釋放出毒素,毒素進入到血液以后有可能導致孩子神經痙攣或麻痹的中毒癥狀。
????臨床上也有1歲以內的嬰兒使用被肉毒桿菌污染的食物中毒的案例,其中半歲以內的嬰兒、處于轉奶或者添加更改輔食階段的嬰兒屬于“高危”。
????朱毅說,值得注意的是,被肉毒桿菌污染的食物需要在120攝氏度加熱10分鐘后才能被消滅,而家庭在沖泡奶粉的時候往往使用的都是溫水,起不到相應的殺菌作用。
????三聚氰胺、雙氰胺、反壟斷 恒天然8個月3度“上黑榜”
????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導致中國乳業受到巨大沖擊的三聚氰胺事件,還是今年初的雙氰胺事件,或是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針對數家奶粉企業提出的反壟斷調查,恒天然都“榜上有名”,僅在今年的前8個月里就發生了3起負面事件。
????2013年1月,新西蘭第一產業部官員證實,在新西蘭出產的小部分牛奶和奶粉中(主要涉及恒天然的產品)檢測出雙氰胺(DCD)化學殘留物。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2年9月,恒天然在對牛奶進行抽檢時,就已經發現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雙氰胺化學殘留物。
????而在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多家奶粉企業提起的反壟斷調查中,身為美贊臣、多美滋等奶粉企業合作伙伴的恒天然也“黑榜有名”。乳業專家王丁棉分析指出,雖然美贊臣、多美滋等外資品牌比較強勢,但任何一個廠家的市場份額都沒有超過20%。對比恒天然,雖然自有品牌市場占有率不高,但其不僅在進口奶粉原料上具有絕對的話語權,還為很多其他品牌進行代工生產,對中國嬰幼兒乳品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
圖表: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奶粉出現質量問題。 新華社記者 林漢志 編制
????事實上,早在2010年,美國全國牛奶生產者聯合會就曾經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申訴,恒天然在美國存在“嚴重的反競爭行為”。這一組織認為,作為控制超過新西蘭90%奶源的巨頭,意味著“我們簡直是跟一個壟斷力量在對抗”。
????一個更值得回味的細節是,2005年,恒天然與中國的三鹿集團簽署合資協議,注資8.6億元人民幣收購三鹿43%股份。次年,雙方的合資公司正式運營。2008年,三鹿奶粉曝出“三聚氰胺事件”倒閉,恒天然在華投資也由此受到重創。
????3月份發現8月份公布 恒天然“拖字訣”為哪般?
????恒天然集團發布的聲明中說,企業在今年3月的一次檢查中發現,2012年5月在新西蘭本地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涉嫌被污染。3月份即檢測到食品安全風險,為何拖到8月才公布?
????輿論認為,發生可能的食品污染問題之后是第一時間減少對消費者的損害、通知客戶進行回收,還是任由可能出現問題的產品流向市場,恒天然的選擇耐人尋味。
????事實上,今年以來外資奶粉頻頻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僅在2013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進境食品、化妝品不合格信息中就涉及8400多噸奶粉,不合格奶粉來自新西蘭、澳大利亞、智利和韓國,不合格的項目包括銅含量、維生素B12、膽堿、維生素B6等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朱毅指出,國外的乳品質量并非鐵板釘釘,消費者盲目迷信國外品牌的心態亟待改變。消費者應該建立更為科學的消費觀,科學合理地選擇嬰幼兒食品。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認為,“洋奶粉”跌下“神壇”的事實警示中國的乳制品企業,更需要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產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證明自己產品的品質,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加大對進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