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工商部門將查濟南蜂蜜市場
事件回放
7月28日,濟南時報通過連續走訪調查,報道了市場上的蜂蜜六七成是假貨的新聞。在濟南,不僅農貿市場出售有假蜂蜜,在許多大型超市也會出現假蜂蜜的身影。假蜂蜜多為糖漿勾兌而成。落入監管空當,打假成本太高成為假蜂蜜泛濫的其中原因。記者還通過一系列實驗,用白糖、明礬和水為原料,僅僅花了8元錢就制作出了一碗"蜂蜜"。
記者追蹤
在該報道刊出后,許多市民致電本報懷疑自己曾經買到的蜂蜜是假貨。市民孫女士說,出于養生的目的,她已經喝蜂蜜20多年了。一開始她是從超市里買蜂蜜,但后來覺得從超市買回來的蜂蜜不像真的。考慮到藥店進貨把關更嚴,隨后又一直從藥店買蜂蜜。
"看到你們的報道后,我就比照報道中提到的辨別蜂蜜真假的辦法,對我最近剛從一家藥店買回來的一瓶棗花蜜進行了鑒別,發現那瓶棗花蜜一點棗花味都沒有,倒是一股酸酸的味道,把蜂蜜倒出后,瓶底還留有一層白砂糖似的東西。"孫女士說,隨后她找到藥店,退回了一瓶未開封的蜂蜜,"市場上假貨確實不少。且同一品牌中也分真假,像三四十元一斤相對廉價的蜂蜜假貨的可能性較多,五六十元一斤的蜂蜜品質相對就會好些。"
假蜂蜜充斥市場,消費者連踩"雷區".在本報報道后,相關部門有哪些動作呢?8月2日,記者從濟南市食安辦了解到,看到本報報道后,食安辦已第一時間督促工商部門調查處理此事。隨后記者致電市工商局。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局正在安排部署查處行動。對于本報報道的天橋區濼口附近的一處農貿市場出售有假蜂蜜和糖漿,市工商局已責成天橋區工商局辦理。此外,還會將部分市場蜂蜜送檢,待抽檢結果出來后對市場進行檢查。
但據一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對于蜂蜜的監管,暫時還無解,比如對于養蜂散戶私自兜售假蜂蜜的行為,還沒有明確的部門來管。其實工商部門以前對濟南的蜂蜜市場都進行過檢查,沒有發現不合格產品。這是因為蜂蜜在流通環節的現行國家標準檢測中,檢測項目僅有幾項,而在這幾項檢測項目,假蜂蜜的檢測結果完全可以以假亂真。"比如說,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前,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也是被認定為合格的,這是因為在國標檢測中就沒有三聚氰胺這一項。所以如果不從源頭、制度上抓,對蜂蜜市場的治理很可能無疾而終。"該人士說。(記者蘇珊)
編輯點評
假蜂蜜占據整個行業市場六七成的背后,是生產領域與流通領域監管的"雙缺失"--- 監管落入空當,打假成本太高。任何商品一旦假貨泛濫,原因必有其三:造假成本低廉,檢測標準稀缺,處罰力度太輕。
這實則又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一方面,通過正常合法途徑養蜂取蜜的成本較高;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用較少的時間、較低的生產成本,即可制作一罐外觀甚至口感都與真品類似的蜂蜜。這樣的"誘惑"實在太大。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并沒有"從制度源頭上"保護那些"老實人".山東蜂業協會副理事長王依增說,"當下食品安全監管鏈中,蜂蜜監管掉到了空當里。質監局負責規模生產企業的生產質量監管,工商局只管查市場流通,而生產假蜂蜜的一般是小作坊,導致無人來管。"
誰來保衛我們"舌尖上的安全"?誠如王依增所說,食品質量監管與食品流通監管的分離,導致蜂蜜行業的監管流程是"線性的".如何讓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擰成一股繩,形成“多管齊下”的局面,則需要在制度上作進一步完善。
?
?
相關鏈接:
網傳蜂蜜造假秘方 10分鐘加香精造出假蜂蜜半成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