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廊道優美的環境,吸引著市民來這里健身。李建峰攝
綠的是樹、黃的是花、灰的是人行步道、紅的是自行車道——主道兩邊,各50米寬的17條五彩生態廊道從鄭州城區伸出,與兩道綠色圓環相交,串起周邊縣市。
短短一年間,鄭州市城區內已建設生態廊道200公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產業布局有序展開,越來越多老百姓享受到了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生態環境大大改善
鳥兒在筑窩,松鼠來“落戶”,市民盡享“空氣浴”
8月的鄭州,驕陽似火。走進西四環路生態廊道,頓時涼爽了很多,郁郁蔥蔥的樹林,綿延數公里,宛如一條綠色小河。時而有市民騎車在林中穿過,三五成群,悠然自得。
“奶奶,看,這又有兩個鳥巢。”5歲的軒軒興奮起來。58歲的王霞跟兒子一家住在鄭州中原西路與西三環附近。生態廊道建成前,道路兩側樹木不成林,幾乎見不到鳥兒。“如今一路都是樹,在這里筑巢的鳥越來越多。”王霞高興地說,喜鵲、麻雀每天都能看見,蜜蜂、蝴蝶也多了起來。
生態廊道里,出現了夜鷺、灰椋、山斑鳩、黑卷尾、白頭鵯、烏鶇、戴勝、大斑啄木鳥等近20種鳥類。
鳥兒筑巢不稀罕,連松鼠都把廊道當森林了。家住四港聯動大道附近的侯林遇到一件稀奇事:今年5月份,孩子在附近的生態廊道林子里玩耍時,發現了兩只松鼠。在這里,偶爾還會看到長尾巴野雞在樹叢中“散步”。
花多了,樹綠了,空氣質量明顯提高,市民盡享“空氣浴”。鄭州市園林局局長姜現釗介紹,初步監測,生態廊道中被稱為“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達1210個,比市區普通道路增加近10倍。園林部門將在8月至10月期間公布生態監測成果,定時發布負氧離子數量,方便群眾選擇健身場地, “相信生態廊道肯定更受青睞!”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
違章建筑拆除,行人路權保障,公交優先提速
看到市民們的笑臉,鄭州市的決策者很是欣慰。2011年下半年,市政府提出建設生態廊道設想,不少干部思想一時難以統一。
市里的設想是,中心城區到縣市、到新市鎮、到鄉村,用交通道路相連,兩側建設20—50米的生態廊道,實現“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閑在林間”,達到交通、人行、綠化、生態的和諧統一。
藍圖很美好,現實困難多。由于歷史和規劃因素,鄭州市出城道路兩側,往往被“趴趴房”和私搭亂建房屋占領,由此生長出不少新的“城中村”。要對這些違章建筑開刀,觸及各方利益,壓力可想而知。但由于組織動員工作充分,堅持依靠群眾推進,一年即完成拆遷近2000萬平方米。綠化累計完成1500萬平方米,是政府年度增綠500萬目標任務的3倍。
拆違建綠,最高興的是群眾。48歲的郭莊村民馮彩云,在生態廊道內當上了保潔員,一個月穩掙1240元。她感慨地說,以前路兩邊坑坑洼洼,塵土飛揚,騎電動車還得“全副武裝”快速通過。現在每天走在林蔭小道上,雖是在工作,總感覺跟逛公園一樣。
鄭州市園林局副局長薛永卿介紹,統計顯示,先期建成的19條(段)道路,每天有上萬名群眾在廊道休閑、游玩,夜晚有數千名群眾在廊道內跳舞、歌唱。
生態廊道建設,也是城市道路建設新模式的一個探索。首先是行人路權得到了充分保障。生態廊道建設引入慢行系統,行人可以在林蔭中盡情漫步,目前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達522公里。
公交優先戰略正在逐步實現,鄭州目前建成公交港灣270個,在建79個。群眾可以在公交港灣如廁、購物;可以租自行車或給自行車打氣;還可以在休閑廣場小憩。需要趕時間時,就近乘坐公交車,慢行系統與快速交通實現了無縫對接。
綠色多了,市民出行的選擇也多了。在鄭煤集團上班的王飛說,看到有專用自行車道,趕緊買了輛自行車,他每天騎車往返,上下班方式徹底改變。中原西路生態廊道維護工人李福全看到,很多滎陽縣城來鄭州的人不開車進市區了,而是選擇把車停靠在路邊,順著廊道步行或騎行到三環,再坐公交車進市區,既健身又省事,生活有滋有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